文因人显

文因人显

起龙散文2025-11-21 10:10:12
在书店里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马未都散文随笔集,翻检之下,发现其文短小精悍,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出微言大义,颇有精到之处。不由萌发了购买的念头。买之前,又仔细翻了翻,又发现多数文章还是显得“浅”。忽而一
在书店里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马未都散文随笔集,翻检之下,发现其文短小精悍,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出微言大义,颇有精到之处。不由萌发了购买的念头。买之前,又仔细翻了翻,又发现多数文章还是显得“浅”。忽而一转念:别急,先上网查查,仔细看清其人其文再说。
网上百度一下,搜出了马未都在新浪开的博客,不由大吃一惊!何也?其博客访问量达一亿七千万之多,每篇文章一出,都是点击量过万、跟帖上千,可谓粉丝如云,风光无限。见此,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读了一段时间后,对马未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年过半百,八十年代爱好文学,发表过小说,曾是《青年文学》的编辑;后来觉得文学道上挤满了人难以发展,感到文学小道的两边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容易有作为,于是改弦易辙,转行搞收藏,弄瓷器,终于弄出了大动静:办了展览,开了博物馆,上了央视百家讲坛,一举成名。
细观马未都的散文随笔,发现可用“精”“短”“活”三字概之。“精”,语言精致。虽然没有达到“不可改动一字”的地步,但在语言方面肯定下了一番锤炼的功夫,尽可能简洁,能用一句话表达的,绝不多用一个字;在主旨方面,往往也是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并不深入阐发、引申,有时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短”,篇幅短小。每一篇文章一般都在六、七百字的样子,最长的也不超过千字,就像学生的作文,迎合了网络读者“快餐化”的特点,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活”,一指其文生动活泼,不端架子,娓娓而谈;二指其文均取材于平凡小事,在如话家常的叙述中呈现一种“情”“理”“趣”。
尽管马未都的文章明显的优点,但一放到文坛大视野中去衡量,就立即陷入了平庸的汪洋大海中:能有此文章成就的人可谓多矣!不要说无法跟文坛大腕相比,就是一般的业余作者与之相比,堪与比肩者触目皆是。然而,马未都之文为何又如此众多的拥踅?首先,马未都有两下子。一个人如果没有两下子,是不可能有如此大影响力的。马未都在写作和收藏上面无疑是有两下子的,尤其在瓷器收藏和鉴定方面更是行家里手。否则,他也不可能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其次,马未都沾了百家讲坛的光。在一个讲求眼球经济的时代,百家讲坛造就的名人效应不言而喻。如果不是站在央视百家讲坛的位置上,马未都想凭自己写作和收藏的实力享有今天的盛名,是难以想象的。如此一来,就应了一句古话:人以名传,文因人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