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一本厚重的书

永州,一本厚重的书

选一选二散文2025-04-10 01:41:01
应湖南永州朋友邀请,我们一行人对永州市的人文与自然进行了考察。一永州,确实是一本厚重的书。几天的考察,虽然看到只是这本书的华丽篇章、精彩词句,抑或说只是些引人注目的标题,但从中我已感受到舜文化的渊源厚
应湖南永州朋友邀请,我们一行人对永州市的人文与自然进行了考察。

永州,确实是一本厚重的书。几天的考察,虽然看到只是这本书的华丽篇章、精彩词句,抑或说只是些引人注目的标题,但从中我已感受到舜文化的渊源厚实,和文化的博大襟怀,柳子文化的深刻内涵,摩崖文化的博大精深,潇湘文化的情意绵长。
出发前,爱好史前文化的老余对我说,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出土的距今一万四千年以上的碳化稻谷,表明当时永州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将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了5000年以上。让我到永州后,一定要到永州博物馆呆上一天,关注下那碳化稻谷。
一万四千年前的几粒碳化稻谷,不仅破解了水稻起源之谜,也使我体会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什么要将他的试验和研究选择在湘楚之地。从古自今,通过农民一代一代的辛勤耕耘,湘楚之地不仅有着适合稻谷生长的自然条件,更有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楚故泽国,耕稔甚饶。稻谷的种植解决了湘楚儿女的物质上的需求,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湘楚人民。正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永州文化的发展。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首先要解决的是吃住问题。潇湘之地水丰地沃,气候适宜,潇水畔的道县玉蟾岩是“天下稻源,人间陶祖”,这对解决人们的生存需求提供了必要条件。卢纶的《送从叔牧永州》中“郡斋无事好闲眠,粳稻油油绿满川”便是明证。将“六爱”说成“六厌”的元结,是决不会为斗米折腰的。正因为永州这块土地,吃住不愁,又远离政治旋涡。元结在晚年才会写出浩然正气的《大唐中兴颂》名篇,请来好友颜真卿为其书写,刻在摩崖上。奇文、奇字、奇石造就了浯溪“三绝”。柳宗元被贬永州后,虽说政治上失意,但生活上还是能满足的,因此造就了游记散文中的奇葩——“永州八记”。如果没有多余粮食酿成美酒,怀素大师能写出若行云流水的草书吗?稻的栽培技术,不仅造就了永州这个蛮夷之地的文明,而且也造就了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泱泱大国的文明。
在道县发现有着一万四千年历史的碳化稻谷,这“稻”与“道”,一个是物质层面的食粮,一上是精神层面的食粮,音义正好能训通,会是偶然的巧合吗?“稻”与“道”,其中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稻”是芸芸众生养生为命、繁衍生息、香火为续的玑珠。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州被称为“珠城”是当之无愧的。玑珠之城,稻谷之城。
碳化稻谷是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稻谷文化同样是永州文化中的一绝。要特别感谢我们的祖先在一万四千年前就将野生的稻引入栽培,感谢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水稻栽培技术,感谢科学家袁隆平在湘楚之地杂交水稻的卓越贡献。在此,谨以毛主席的诗句作为本篇章的结尾: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永州这本厚重的书中,“潇湘”二字是最夺目,最耀眼、最明亮的。由“潇湘”二字为主题的篇章,是最华美、最靓丽、最精彩的,如诗、如歌、如画般美轮美焕,使人陶醉,使人流涟,使人回味。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潇湘馆留下深刻的记忆。修竹数竿,瘦石几峰。曹雪芹把他一生倾尽精力塑造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爱情精灵——林黛玉置于这别具风韵的“潇湘馆”内,雅号“潇湘妃子”,演绎着忧郁悲感的爱情故事。把“潇湘”二字的神韵和内涵诠释得透透沏沏。“潇湘”二字是理想的天堂,爱情的化身。
“潇湘”本身就有其动人的爱情故事。舜帝南巡逝于南岭,其妻娥皇女英两人一路挥泪寻来,泪水汇流成河,就是今天的潇水。潇湘二水于青山崇岭间婉然而来,恰似仙童玉女从天而降,在这零陵古地结缡成亲。
在潇湘这清峻晶莹人杰地灵之处,我们一行人所见到的第一景就是被誉为永州八景之一的“香零烟雨”。刘禹锡在词中曾写道:“若向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其中,“零陵香草”指的就是香零山。这样,香零山自然就成为发娥皇、女英出没的神仙境地。大凡神仙出没的地方都是美的。
有人将香零山形容成出水芙蓉,可以想见,在烟雨蒙蒙的潇江水面上,氤雾乍起,小岛忽隐忽现,静静地耸立在烟雨之中,让人感到神密莫测,久久难以忘怀,仿佛自己便置身于这仙境。
我们所见的香零山,所表现的美,是没有人为雕凿的美,没有商业气息的美,是原生态的自然美和古朴玲珑的神韵美。它是潇水中石垒的一方孤岛。但这孤鸟又与那清澈的潇水,与两岸的苍翠和淡淡的远山容为一体,成为一幅完美的山水画。
巉岩怪石,悬崖断壁,迭石崛起于岛上,惊涛拍打于崖岸。岛上林木繁茂,荫郁幽邃。有一通山石阶,攀爬而上,可通山顶。山顶观音堂为三开两层楼房,正厅供着观音菩萨。右厢房内有木梯可上二楼。上得二楼,整个潇江尽收眼底。山水一线,舟辑竞渡。
香零山不仅美,而且奇。其一是香零山盛产一种名贵的香草,形状象芳香的“罗勒”。清香四溢,胜于椒兰。采摘一片放入室内,则数日内满室溢香。相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始建立零陵郡后,便将香草定为“贡品”;年复一年,贡品数量逐年减少,香草采尽,仍满足不了皇宫的需要。采集贡草,终于成了百姓的苦役,不少人只好背井离乡。到了唐代,郡守韦宙将香草采尽的实情奏明皇帝,方获免贡。其二是潮涨潮落,香零山始终没有被淹没的危险。这是香零山特殊的地理结构所形成的奇特景观。香零山的基部有如三脚香炉似地耸立于河床上,山底中空下有地下河,即河底有河,可形成虹吸现象,洪水再大也淹不到山上的庙。地下河还生长着一种带电发光、眼呈蓝色的神鱼。其三是山上的观音堂起着领引航向的作用。香零山位于河心,藏有暗礁,从前每逢春夏水涨,木排误触礁石,木漂人溺,惨不忍睹。为了“镇邪驱妖”,清同治二年,就在这个孤岛上修建了一座观音阁,雇专人管理,设有救生船。每逢涨水,白天鸣钟,晚上点灯,使人知警。不但减轻了凶险,还增添了小岛的秀色。
康熙年间修撰《零陵志》的蒋本厚用短短70字将香零山的意景写尽:“方春流汤汤,如贴水芙蓉,与波明灭;至秋高水落,亭亭孤峙,不可攀跻。予曾泊舟其下,明月东来,江水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