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声远

牧笛声远

株蔓散文2025-09-29 22:51:43
一次聚会的餐桌上,几个已婚同事饶有兴趣的谈论着小孩周末上补习班(诸如书法、钢琴、英语)的事情。已经带小孩报名参加补习的同事津津有味的给其他同事介绍经验,谈到激动处眉飞色舞,搞得好几个人跃跃欲试,好不热
一次聚会的餐桌上,几个已婚同事饶有兴趣的谈论着小孩周末上补习班(诸如书法、钢琴、英语)的事情。已经带小孩报名参加补习的同事津津有味的给其他同事介绍经验,谈到激动处眉飞色舞,搞得好几个人跃跃欲试,好不热闹。我未曾为人父母,不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妄加评论,只是此刻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那个偏远的小村庄的那段童年生活,心中陡然涌动一丝暖意。
记得小时侯爷爷经常以不认真读书便回家放牛来威胁我们,教导我们努力学习。爷爷自然无法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来启发我们对读书的兴趣,只是在他看来与读书相比放牛是一件极其辛劳的事,但在这群顽皮的孙儿眼中,放牛似乎还有另一番情趣。
生活在南方水乡的儿童不会没有体验过放牛的乐趣与艰辛。放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活,在农村基本上是由儿童承担的,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牧童。暮春初夏季节是放牛最好的时节,水草茂密,气候和煦,三五个小牧童牵着水牛到空旷的河滩嬉戏,实际上是干活娱乐两不误。一般情况下,只要将牛带到水草茂密的河滩,就可以自由放逐了。小伙伴们便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在这片宽广的湖区,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可以寻找许多野生的可以食用的植物:有野莲蓬、野菱角等,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当然有时为了解馋,我们也经不住诱惑,邻家大伯大叔家田地里的蚕豆、红薯也会成为我们攻击的对象。等我们吃饱后,牛也吃得差不多了,这时我们便和牛同饮一湖水了。我们在上游饮水,牛在下游饮水,互不干扰,好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
当然,牛和人也不是总那么和谐。当我们漫步于稻田边时,牛会发现与甘甜的水草相比,幽香的秧苗似乎更有吸引力,于是情不自禁的将头伸向稻田。为了让这些秧苗幸免于难,我们便开始了一场人牛拔河比赛,通常的结果是我们拉得筋疲力尽,秧苗依然惨遭毒害。为了不留下“犯罪证据”,我们只能赶着胜利的对手及时的离开“犯罪现场”。第二天必然会有大叔大婶对着空旷的田野“叫骂”:哪家的“小鬼”这么不小心,把我们家秧苗糟蹋成这样。如此,这场“刑事案件”的“审判”便结束了,不过“犯罪分子”也不能保证下次不再重犯。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压力的增大,我们逐渐被剥夺了放牛的“权利”,只是后来在读书的过程中,牧童的身影却频繁的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在唐诗中见过:“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宋词中见过:“牧童,今有智,长绳牢把,短杖高提。入泥入水,终是不生疲。直待心调步稳,青松下、孤笛横吹。当归去,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在李可染的水墨画中见过: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一个身披蓑衣的牧童手把短笛骑在牛背上,悠然的漫步在雨中,唐诗宋词的意境、江南水乡的情韵跃然纸上,也荡漾在心中。这时,我才发现儿时的放牛生活居然也这般的雅致。
今年十一回家,正是秋收时节,稻田里机器轰鸣声预示着农业现代化已经来临,勤劳的水牛也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悠扬的牧笛已成为远久的回忆。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失落了许多过往岁月的别样风采,对我们来说,不知道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