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观音

普陀山的观音

格调说散文2025-04-20 09:11:54
很早就知道普陀山是那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我是从《西游记》中知道的。《西游记》告诉我,观音大士的家就在南海烟波之间的普陀洛迦山紫竹林中。这有佛经记载为证。唐译《华严经•入法界品
很早就知道普陀山是那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我是从《西游记》中知道的。《西游记》告诉我,观音大士的家就在南海烟波之间的普陀洛迦山紫竹林中。这有佛经记载为证。唐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二十七参的经文中,有“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载:“一时,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不空罗索咒心经》载:“佛在布怛洛迦山圣观自在菩萨宫中”。民间的传说就更多了。最著名的是这样一个传说:唐咸通四年,日本高僧惠锷来我国进香后,自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一尊,由宁波下海回国。当惠锷乘坐的船只行至普陀山东面的新罗礁时,海面上突然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这些莲花上下翻腾,千姿百态,挡住了惠锷一行人的去路,船不能动。惠锷十分惊讶,于是祷之:“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蓝(舍)。”祈祷毕,铁莲花便隐隐退去,船能开动了。但是,奇怪的事又发生了,船只不是按预定航道前进,“竟泊于潮音洞下”。山上有位姓张的居民,也亲眼目睹这一幕奇观,他便献出了自己居住的房子,把从五台山请来的那尊观世音菩萨供奉起来,到五代梁明贞二年,朝廷在张姓居民旧址建立一座茅蓬取名“不肯去观音院”,继续供奉这尊菩萨。惠锷遇到铁莲花的洋面,后人就称为莲花洋。更早的传说更神,传说南海观音曾在普陀山对面的洛迦山上讲经说法、超度众生。有个天竺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朝谒潮音洞时,见到观音菩萨现身。这些信佛的人知道,不信佛的人也知道。那是因为观音菩萨的名头太响了。
普陀山很远,在南海的最边上。要去拜观音就要走很远很远的路,要坐车要坐船要走路,这需要恒心和毅力,还需要对观音菩萨的顶礼膜拜。古时候没有车没有飞机没有轮船,只靠脚力那就更难更遥远了。心不诚的人恐怕受不了这样的艰苦爬涉。难怪唐僧西天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这是佛爷对他诚心的考验啊!心中无佛的人是做不到的。佛只对那些有心人的祈求灵验。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想都不要想。佛不是那么好骗的,观音菩萨更是有一双慧眼。诚不诚心她一望便知。能到南海的普陀山跪拜观音的人,一般都是心诚信佛之人。观音菩萨保佑的就是这种人。
在普陀山临海的龙湾岗上,有座世界最高最大的观音铜像。铜像的观音巍峨飘逸,形象端庄,线条流畅,工艺十分精湛,在碧水蓝天下金光闪闪栩栩如生,令人仰慕。传说给这座铜像添上神秘的色彩。据说,在为观音铜像开光揭幕大典上,原本天空乌云密布,风雨欲来。红布落下,却从天空云层中裂开一道光缝,金光直射佛像,光彩夺目,似观音显灵。这个传说再一次让人感受到观音巨大的影响力。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所谓信者有不信者无。观音从来不强求。
到普陀山我专门去看了这座神秘的观音铜像。那是个炎炎夏日,南海的天空碧蓝如洗,浩瀚的海面风平浪静。顺着一条麻石铺就的古道,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轻轻地来到了观音铜像前。到了这里才真真感受观音的大和人的小。以前见到的观音都是被人供奉在寺庙里让烟火熏得云雾缭绕,有种神灵的距离感。只有普陀山的观音就那么大大方方屹立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了那层神秘面纱的遮盖,有种让人亲近的温馨。我喜欢充满人间气息的观音。那是一种百味杂陈的体验。这种体验只有到过普陀山观音铜像前的人才有。面对蓝天下高高耸立的观音法相,浑身有种通灵的感应,消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脑子像被水洗过一样没有一点杂念,人不由庄严虔诚起来。抬头望着观音铜像,感觉观音立在莲花座上在动,在慢慢旋转。我知道,那是一种错觉。因为观音头上的天空有白云漂浮,让人感觉是观音在慢慢移动。这又能演变成另一个传说。传说就是这样诞生的。
普陀山的观音最好看也最灵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