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入选儿子的试题

我的文章入选儿子的试题

奋发向上散文2025-05-02 15:14:06
读八年级的儿子一考完试回到家里,就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我考试已经结束了,预测考得还比较理想。匆匆地回答了我习惯的“唠叨”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我的文章入选了他的试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开始我还没听明白
读八年级的儿子一考完试回到家里,就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我考试已经结束了,预测考得还比较理想。匆匆地回答了我习惯的“唠叨”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我的文章入选了他的试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开始我还没听明白,以为儿子在考试作文时写到了我,后来终于听懂了我的一篇文章入选为儿子今年期末考试的阅读题,是当地教育局统一命题时选入的。
入选文章署了我的名字,而儿子的一位好同学恰恰又知道我的名字,于是我就一下子成了儿子同学们圈子里的“名人”。文字变为铅字的喜悦,收到稿费邮寄单的喜悦,稿件获奖的喜悦……对于从小就喜欢写稿子的我来说,记忆里早已有了不少写文章的喜悦。然而,多年来已疏于动笔的我,得知自己的文章入选儿子的试题时,不禁仍有一种久违的欣喜!
入选儿子试题的文章,是我去年发表在博客上的《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或许是年龄增长之故,或许是久离故土之故,也或许是两者兼有之之故,近年来的我特别地怀旧,特别地思乡,特别地愁肠百结。尤其到了节假日,更是思乡情切,愁绪萦怀。《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正是我去年过端午时怀旧、思乡、愁绪心境中的即兴之作。
连续几年的端午节,都是在远离故乡几千里外的重庆过的。作为孤身一人,远去他乡的打工仔,过节的印象只是同事们一起聚个餐,吃顿饭罢了。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早已成了“聚餐”这么一种仪式而已。宴罢席散,同事们纷纷回家过节,独自留守的我总是乡愁阵阵,愁肠百结。于是,卷麦饼、摊麦油煎、剪菖蒲箭、喝雄黄酒,儿时过端午节的快乐和美味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屈原投江、白娘子喝雄黄酒、戚继光抗倭,一个个与端午相关的故事、传说也在我的脑海里重现。记下儿时端午节的美味佳肴,记下儿时端午节的一幕幕快乐情景,记下儿时从书上看的,听老师和大人们讲的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这就是《怀念儿时的端午节》。
我的文章之所以入选儿子的试题,我想并非因为我文章写得好。文章贵在修改。而我生性懒散,尤其是近年来早已不再是向报纸杂志投稿以赚取些许的稿费,只是自娱自乐的博客而已,于是就更加懒于修改了。《怀念儿时的端午节》一文当然也不例外,记得草就文章后未经丝毫修改,就匆匆地发表于博客,自然也无什么文采可谈。
我的文章之所以入选儿子的试题,我想主要是因为文章的内容对孩子们有所教育启迪吧。虽然大众越来越重视端午等传统节日,但当今的端午节却早已没有了过去过节的氛围。记得女儿在我新华网的博客上看到《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时,给我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有时候想想那些传统的佳节,在我们这群小孩子的概念里真的已经是很淡很淡了,这也许真的是一种遗憾吧。你们儿时所过的端午节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更像一种形式,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女儿大儿子5岁,当属同一代人,女儿的留言应该是她们那一代人对端午习俗看法的代表观点。《怀念儿时的端午节》正是我怀念儿时过端午节的快乐的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家乡台州独特的端午习俗和端午美食,对于渐渐淡化端午概念的儿女这代人确也有着一定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我的文章入选儿子的试题,也颇令我惭愧。而惭愧的也正是我写文章的草率,草率得一口气写好文章后竟未作任何修改。而今我才仔细地看了一遍《怀念儿时的端午节》,竟然也无大的差错,我这才稍松了一口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