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秋色
左江,古称丽江,丽江河里的水,我姑且称其为丽水,也代指丽江。丽江蜿蜒如带穿城而过,横贯江州区腹地,上游自龙州来,下游入扶绥,然后汇入邕江。在江州区境内近140公里的河段中,不仅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左江两岸
左江,古称丽江,丽江河里的水,我姑且称其为丽水,也代指丽江。丽江蜿蜒如带穿城而过,横贯江州区腹地,上游自龙州来,下游入扶绥,然后汇入邕江。在江州区境内近140公里的河段中,不仅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左江两岸秀丽风光,也演绎着左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参与发详骆越文化及左江文明。清时本邑文人谢兰在其《笔花吟馆诗》中有诗云:南津渡口野花香,金柜山头夕照黄;水色山光净如许,送郎船去觉情长。笑对青山曲未终,倚栏闲看打鱼翁;门前多少征帆过,无限情怀一笛风。他以一种赞赏的笔触给此处的丽江风景抹了几笔浓重的色彩,勾勒出南津古渡的旖旎风光以及那迷人的人文风采。南津渡口位于崇左市火车站广场右侧,自广场下到江边,用青石条砌了一条之字形的码头,近170级台阶盘旋而下,既险峻异常,又美不胜收,光滑如镜的青石板,是岁月磨出的沧桑,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古时,江上无桥,南北往来都靠船渡河,秋后至次年初春雨汛前,一般则搭浮桥以代船行。浮桥用数只大船锚泊于江中,然后用木板搭在船与船之间,连成一条木板桥,走马行人于其上,很是方便。水流船住,一条船板木桥飘浮于碧波之上,古朴而幽然,颇有几分水乡情韵。用这种方法渡河,不知起于何朝何代何年,总之年代相当久远,故后人称此处为南津古渡,是壶城八景之一。如今站在南津古渡的火车站广场上,可以极目尽收丽江绕城而流的全景。江自西北面缓缓而来,流至南津渡口时又匆忙转头折向东北,形成一个大弯弓。空中俯瞰,北岸被丽江削成一葫芦状的城池,故称壶城。人站在丽江南岸的圆弧顶,宛若伫立于彩虹之上,尽览一江美景及两岸葱茏叠翠的秀色,亦可领略高楼林立的现代文明气息,那真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如若再登上阳光酒店的望江楼,俯瞰丽水穿城绕壶而流的景致,其风情雅趣就更上一层楼了。望江楼上望江流,丽水西东无处头。非本城人,登上望江楼乍一看那弯弯似壶的江水,还真分不清河水从何而来又要流向何处去,头尾难辩,东西莫名。
望江楼上望江流,的确是一处欣赏左江景色的最好处所。尤其是在“山明水净夜来霜”的金秋时节。
昨夜秋雨水半江,晓晴渔火闹河湾。这时候登上望江楼,晨光微曦,渔灯闪闪;夜来添新水,丽江鱼正美。江上渔者便纷纷掌灯撑船下河,大家都想赶在秋水汛涨期里下网多捕鱼,之后就该晒网休渔了。凭栏细观,渔棹纵天涯,笑眼凝朝霞,看着他们心无旁鹜怡然自得的样子,就已别有一番情趣。往远处纵目,一江黄汤浊水浩浩荡荡在城中岩树间奔流,更有滔滔江水东流去,怀乡去国愁如许的感慨。回想前尘往事,人生若何?佳人如梦,岁月蹉跎!
雨后黄水流数日,丽江又渐渐变回澄碧。这时候登上望江楼,水碧天蓝,山远城伟。如若正赶上旭日东升时,满天红霞落秋江的美景,更是引人入胜。红日照水,水映红霞,水天一色,紫霞飞扬,一派边城映旭日的壮美画卷,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金碧辉煌。偶尔从远处驶来一艘船舶,仿佛方舟一叶天边来似的,带着浓浓的秋意,弥漫在凭栏人的视线里,显得格外辽阔幽远。随着马达轰鸣声渐渐地近向前来,水波荡动,红涛闪烁,仿佛一江秋水都缀满了亮闪闪的金箔。
残照楼头,江水悠悠。这时候登上望江楼,侧身西望,但见那残阳如火,霞落虹桥,渔舟唱晚,碧水盈秋的景致,心头不禁掠过一丝儿惊喜,叹服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妙笔,绘出如此绚丽多姿的景色。此时,身边若有一红颜知己或三五至交,一起观赏,一同沉醉,那也当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了!
秋雨缠绵,雾锁津渡。此时登上望江楼,凭栏而望,凄风寒雨,壶城丽水空朦朦,江湾花园、古城墙、亭台楼榭及北岸一带的妍竹瘦树,掩映在烟雨里,若隐若现,似近犹远。则又会让人无端地愁绪如云,自叹命途多艰,天欠垂怜。或伤情别绪,漂泊如萍;或忧双亲年迈,难孝膝前,一种旅居思归的倦意浮上心头;或悲情变天涯,十载深情,葬送青春;或愁前途渺茫,上不见赏悦于领导,下不见和乐于同僚,尽管自己与世无争,却又树欲静而风不止,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场是是非非的纷争里。如此际遇,愁云满目,心灰意冷,又怎么会有心情从眼前的雨雾中欣赏到美景?大慨此时此刻,感叹最多的还是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吧?!
丽水绕城三重湾,水落河枯十八滩。丽水滩多水险,水流返复回漩,造就了一处处水冲岩岸翻船覆舟的险湾,曾经让人谈虎色变。前年9月底就曾出现过秋洪泛滥,最高洪峰达一百多米,城野一片汪洋,百年罕见。河落水缓,又有多处沙滩,现于一处处河湾里,水滩相间,幽静辽阔,可供人们春秋游赏。不过,壶城八景,却与那一处处幽美的沙滩无关,尽管丽水旁有南津古渡,归龙塔(又名斜塔、水宝塔),还有墨砚山等,但都是滩傍名景,有滩无景亦难名。如今又因下游水库下闸蓄水,那一处处婀娜多姿的洲渚沙滩已难复见,但也给我们造就了另一番的秀色:秋水盈岸,一江澄碧。
秋江泛舟,顺流而下。离了南津古渡,过了墨砚山,穿过那气势如虹的三桥之后,便看到屹立于碧水之上的左江斜塔。
左江斜塔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三百多年,虽屡遭洪水冲刷,却仍巍然屹立,斜而不倒。据说比萨斜塔因地壳变动而成就其歪,左江斜塔建造时却是考虑到水文原理而有意倾斜4度20多分,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视它,塔身都略有倾斜;塔高五层约23米,耸立在江中鰲头峰上,呈八角面体,塔顶八角檐上都悬有铜铃。风摇铃响,正是农历秋高八九月,水落河枯后,更显出斜塔的危势雄姿和惊心动魄。
斜塔的远处的高峰是半边山。此时的南方边陲之地,虽还没有北方那么寒冷,但在这深秋季节里,已是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这一带多是丘陵山坡,山岭相连,树蔗相间,欲黄还绿,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人站在半边山上,面塔而望,丽水凝秋碧,西山晚照红。到了黄昏,残霞正坠,暮色沉沉,四野欲暗,双鹭还巢,只有巍然的斜塔依然高耸,直插汉宵,仿佛要与黑暗作一番抗争,猛然间仿佛它比白天窜高了丈八尺似的,显得那么高大雄伟。往回看,不远处的东亚糖厂,高耸的烟囱正腾起一股股白烟,不禁又让人想起宋人林逋的诗句: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吟咏着这样的句典,感慨人生的无奈,天地间仿佛又添了几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