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北电影

话说东北电影

沙鼎散文2025-10-17 03:38:30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这首歌唱遍全国的时候,东北还冒出个新玩艺――电影。不过那时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卵翼下,不能算东北电影,应算日本殖民电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东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这首歌唱遍全国的时候,东北还冒出个新玩艺――电影。不过那时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卵翼下,不能算东北电影,应算日本殖民电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东北电影是在抗战结束,东北电影公司成立的时候;更严格地说是在延安电影团及关内各解放区大批文艺骨干调入东影的时候。

老电影
说起东北电影不能不提起17辑纪录片《民主东北》。东影刚刚创业,限于条件和战争环境,一时还不能拍故事片。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土地改革翻天覆地,工业生产热火朝天。东影的创作人员全方位地深入东北解放区各个层面,用摄影机纪录工农兵火热的生活,拍摄了30多万呎的素材,编辑出大型纪录片,真实而生动地纪录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东北及北平天津的解放进程。片子陆续完成也陆续和观众见面。据记载,仅1948年就在东北385个地方放映1―7辑1093场,观众达237万多。《民主东北》不仅普通观众看,中央首长也看,还在澳门最大的影院获准上映。著名赌场澳门,当时只有三家影院。一家上映《民主东北》,另二家便上映好莱坞影片。上映《民主东北》的影院并不为好莱坞影片所动,观众热情不减,连映三天仍是拥挤不堪。《民主东北》的国际版在外国也大受欢迎。此片1950年7月参加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荣获纪录片荣誉奖。
《民主东北》继续制作,东影的其它片种也提上了生产日程。于是就有了科教片《预防鼠疫》、木偶片《皇帝梦》、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和故事片《桥》等。很快,又完成了《赵一曼》《钢铁战士》《刘胡兰》《白毛女》《内蒙人民的胜利》《中华女儿》等多部影片,为新中国献了礼,也为扩大国产片影响,把长期霸占中国电影市场的美、英影片挤出去提供了片源。
《桥》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部影片,1949年5月1日首映,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新中国文化史一件盛事。在南京新都戏院首映前,有2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两千多人举行盛大游行,会上各厂代表争相发言,盛赞“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并以工人为主角的片子”。放映完毕,南京工人发起向片中主角老梁学习的热潮,有37家工会向东影献旗。周恩来总理看了影片对演员说:感谢你们,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1951年3月,在全国20个城市60家影院同时举行国营厂新片展览月,展映故事片20部,仅东影就有8部。东北电影在全国电影生产上的份量和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后来的《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寂静的山林》《上甘岭》《祖国的花朵》《党的女儿》《芦苼恋歌》《刘三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战火中的青春》《达吉和她的父亲》《甲午风云》《自有后来人》《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兵临城下》《独立大队》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片中人物丰富了新中国电影画廊,片中插曲至今广为传唱。
那时候,长影聚集着许多全国一流的作家、编剧,导演,也有一流的演员。东北有电影的圣殿,引导着中国电影的潮流。东北的电影牛得狠!
深受四人帮破坏的文革岁月,电影园地一片荒芜。全国六年没生产故事片。1974年春节,全国上映4部新片,长影占3部,那就是《青松岭》《战洪图》和《艳阳天》。1975年长影完成工业巨片《创业》。影片因为受到江青等人的干扰而屡遭挫折。影片编剧张天民通过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上书毛泽东,毛主席为影片做出批示,解放了影片也敲响了四人帮垮台的丧钟。
文革结束之后的影片《保密局的枪声》的发行纪录堪称发行史上的珠穆郎玛峰。后来,改革开放,孔雀东南飞。中国电影界群雄割剧,多家电影厂百舸争流,第五代导演异峰突起,兄弟影厂后来居上。东北电影仍有《九香》《喜莲》《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以及与台湾同行合拍的《红尘滚滚》与香港同行合拍的《天国逆子》等等。东北电影仍在全国电影界独树一帜。
辽宁和黑龙江也成立了电影制片厂,虽然规模小数量也不多总归是丰富了东北电影。

新电影 
1999年,长影和东北小品王赵本山联手打造了生活喜剧《男妇女主任》,为新中国建立五十周年献了礼。影片荣获百花奖最佳影片奖,赵本山成为百花影帝。将8年前的影片算作新电影似乎有些牵强,可说它是老电影好像又不够资格。在本文里把近十年的影片统统算新电影了。
这个时候的电影,已经远非昔日可比。以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是影院门前可罗雀。多媒体出现,家庭影院,电影频道,加之多种娱乐形式出现,发行方式改革,香港片登陆,美国大片入境,观众多向分流。电影要同其它的娱乐形式竞争,国产片也要和美国片香港片竞争;电影不再是娱乐的首选,影院也不是观影的惟一。这个时候的东北电影和全国电影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数量下降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东北电影人仍然向抗联将士一样,坚守着电影生产的阵地,制作了《毛泽东和斯诺》《走向太阳》《最后的猎鹿者》《天使不寂寞》《灿烂的季节》《九品知县卖红薯》《大娃娃和小公主》《大东巴的女儿》和一批新型的农村片如《美丽的白银那》《漂亮的女邻居》《关东民谣》以及《两个裹着红头巾的女人》等影片。这些影片基本没进院线,也就是说没进电影院,它们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观众见面了,其中的一些影片有很好的收视率。
中国电影经过几年政策调整,个人和集体的资本气势汹汹地进入影业,大大小小公司如雨后春笋。北京依据地理和人文优势,成为电影生产的中心,难以计数的电影人飘在京城。建国初期是京沪的电影人到东北来,现在是全国众多的电影人飘向北京。东北虽然还有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长影,但是电影生产的地位已经下降。东北不再有资金优势也不再有人才优势。建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上的东北电影,小米加步枪,难以和北京的一些动辄上亿资金的飞机加大炮抗衡,只好打出“低成本小制作”的旗帜。小成本就请不起明星,钱少就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炒作,东北的电影想进院线都难。尽管如此,长影还有《任长霞》,花了800万,票房达到3000万,收入2200万。拍摄费用和票房收入之比,大约不比号称3亿5000万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差多少;口碑也比《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