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章看中国文化

从鲁迅文章看中国文化

水广鱼大杂文2025-09-19 05:01:23
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给删除了,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到底该不该删除鲁迅的文章,大多数网友认为不应该,但也有川大某位教授出来说他不喜欢鲁迅,他的阴谋得逞了,即迎合了某些人胃口,又引发了神仙放屁一样的议论
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给删除了,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到底该不该删除鲁迅的文章,大多数网友认为不应该,但也有川大某位教授出来说他不喜欢鲁迅,他的阴谋得逞了,即迎合了某些人胃口,又引发了神仙放屁一样的议论。
鲁迅的文章该不该删,这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早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应当摒弃的。
对于传统文化,鄙人一知半解,但从朱熹的理论“存天理,灭人欲”中可以知道,传统文化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的,人始终是动物进化而来,有很多卑劣的习性,这是由于基因决定的,人都有趋利避害本能。人人都是自私的。谁当皇帝我管,关键是自己要过得好。革命本身,有人认为就是为了争夺交配权。
对于吃人者来说,当然要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对于被吃者来说,当然是不希望处于这种现状,鲁迅本身是站在被吃者的位置,当然发对这种吃人的文化。如果他处于吃人位置,有没有《狂人日记》还是未知数。被吃者变为吃人者,鲁迅的文章也由精华变为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减少冲突是有利的,人与人在一起无论如何都会有摩擦,但中国文化将忍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农村里说某个人好,总是说这孩子能吃苦。
林语堂在《老猾俏皮》中道,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此种老子的精神,以种种形式,时时流露于吾国的文、词、诗、俗语中;欲举例子,俯拾即是:如“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乖人不吃眼前亏”,“退一步着想”,“负一子而胜全局”,都是出于同一根源的态度。此等应付人生之态度,渗透了中国思想的整个机构。
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中国的老百姓只能忍,反正兴旺都是百姓遭殃,人总得有个盼头,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为了缓解矛盾,就开始了科举,让聪明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能让他无限的膨胀,国外有基督教来抑制,中国有儒家思想。但圣人不死,大盗将不止。
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中庸思想,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现出来: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正如黑格尔指出,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黑格尔并指出这一长串思维的规则。他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目前,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不发达,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