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诚谦文化

善与诚谦文化

突轶杂文2025-05-18 20:16:00
我们每个人从母亲子宫娩出,都无不例外地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除在饥饿的情况下需要奶水外,我们并未带任何所需要的附加条件﹐任何形式的心理意识需求都是后天形成的。人之初也并不存在本性的善与恶,均处于“中
我们每个人从母亲子宫娩出,都无不例外地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除在饥饿的情况下需要奶水外,我们并未带任何所需要的附加条件﹐任何形式的心理意识需求都是后天形成的。人之初也并不存在本性的善与恶,均处于“中庸”状态,太极状态(或称阴阳两仪均衡状态)。私欲是由于后天人对物质或精神的依附﹑依赖而形成的。并且定格在本性之中,善恶虽然互为矛盾,但又相附依存,社会对人的行为的长时间的约定束成,便有了为善与为恶的界限之分。无论是善,还是恶,经过伦理、道德、民俗、法治的教化,便形成人类特定条件下的“善”。所谓善,就是不做危害于他人(包括社会特定俗成的)不冲动的仁慈美好行为。正如,佛要求众弟子事无巨细,做任何事之前必须端正自我态度和心理动机,对各种恶行恶念,必须进行及时修正,以扬恶从善。
做企业同样要求为善。先哲讲:“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为。”“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无私小惠而伤大体”,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说:慈悲,基督说:博爱,都是规范人的思想品行的行为准则,也是成就每项事业的道德准则。做慈善之事,就是做献爱心的行为之举动。做为企业以善为行为准则,来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为企事业,来担负起企业力所能及的爱心责任。
对人无恶意,常怀慈悲心,这慈悲心便是善心。企业竞争需要机变,需要智谋,面对对手也应该怀揣慈悲,因为竞争对手有对自己事业的促进作用,在危难之际助人一把力,无论对朋友,还是对对手都是大有裨益的善行。先哲讲:“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这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为善的准则。在为善中修正自己的德行,有着实质性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企业为善不能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实处。
中国有句谚语说:“非笑莫开店,不诚勿读经。”所谓诚信,就是抛弃一切杂念、闲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真,说话办事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始终。”朱子(朱熹)说:“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以,自古洎今,无论是做人,还是办事,以至今日的做生意,办企业,诚信就成了人际交往、生意交往的无形资本。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何为信用呢?就是为人办事不违背常理和承诺,能切实履行约定速成的事情,而取得对方对自己的真实信任。“忠诚”、“守诚”、“诚信为金“都是办企业的基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总是背诚背信而驰,它的后果会好吗?言而有信才是真谛。“诚”有诚信、诚意、坦诚、至诚、忠诚、虔诚,都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不做作。《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至诚就是诚心诚意、真心真意、实心实意,是诚的最高境界。所以,企业常把至诚无息、至诚不息做为企业文化的遵旨。《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为人、办事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他人,就是有诚意。朱子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为什么是自修之首呢?朱子诠释说:“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wu)恶(e)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朱子的意思是说:有诚意是我们每个人进行的自我修养、身心修正、自我完善的基础,就像我们厌恶难闻的臭气一样,臭气冲天当然会令人不二心地去厌恶,这种厌恶是从心底发出的真心、诚心。这里“如恶恶臭”同“如好好色”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不缺真实、真诚的心意。有一首歌中唱到“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你说漂亮俏丽的女子谁不爱呢?潇洒英俊的小伙子谁不心仪呢?有《诗》为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朱子说:要自我修心、自我修养,应该做善事,用心力去消除、抵制那些令人厌恶、恶心的东西,杜绝自欺、自辱。更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做些不管三七二十一,甚至是酿成不良后果的事情来。最后诚的结果就出来了,“诚”就是要我们像爱美女那样有心有意。企业求真务实,也就是求诚信务实际,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做人有做人的道理,为企有为企的准则,诚信就是企业道德规范的基石。无论企业的大小,无论是对合作人、消费者、员工,还是竞争对手,每一个承诺都是成就诚信的星,兑现承诺的核心就是诚信。常失信于员工,就无法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有气无处撒,只好撒在工作上,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失信于消费者,“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企业领导是应该清楚的,当你的产品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过街老鼠,对企业的形象和发展造成的破坏、损失将是惨重的。失信于合作者,面皮扯破,会有好果子吃吗?
我们重复《中庸》之言:“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所以《易》说:“至诚无妄”。
何谓“谦”?谦就是不以自己所说所做永远为正确,换句话说就是不自以为是,而且能够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虚心不自满。我们把企业人格化,也放一个“谦”在里面。《书经》讲:“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就是要讲究一个“度”。所谓度就是“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的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满”,物极必反,就要受损,事物发展达到顶峰,就会向下坡路走,“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企业处在鼎新的那个阶段,都要保持这个兴奋的度,切不可傲慢行事,谦卑是非常重要的。
《易》讲:“六爻皆吉者,只有一个谦卦。”《了凡四训》中袁了凡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pinju贫穷)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也是讲谦的古训。对自满的克制,对自以为是的克制,也是企业守业所必修的一门课,容不得半些虚伪在里面。
在企业中,必须以谦恭的姿态去求取企业发展的真经,去远思搏忧患;以谦和的心态和人相处,积极沟通共谋发展;以谦让的态度包容他人;以谦顺的心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以谦卑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