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和谐社会的功用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它是一门艺术,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它的审美含义,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概念。
文学活动可以被理解为精神活动,它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法律、道德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文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是相统一的。文学促进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呐喊;同时,也要促进文艺界自身各门类、各学科、各流派、各风格的和谐发展,形成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那么何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和谐社会是离文学的审美理想最近的一种社会现实。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学担当尤为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学作为民族意识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文学尤其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精神不弱、自强不息的题材,同时还应该格外关注环保题材,思考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文学因为其审美本质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学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它能够塑造完美的个体心灵,不断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它还能够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塑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此外,它还能够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社会精神的成长,使社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精彩凤头惹人醉
下一篇:王朔是否抢走了韩寒的女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