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一声秦腔

吼一声秦腔

步谈机散文2025-05-09 03:55:28
红庄位于宁夏固原西南方向的一个乡镇,这里有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红庄,是哺育我长大的最为亲切最为温暖的家园..八月的红庄,麦香扑鼻,大豆摇铃,田野里又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里
红庄位于宁夏固原西南方向的一个乡镇,这里有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红庄,是哺育我长大的最为亲切最为温暖的家园..
八月的红庄,麦香扑鼻,大豆摇铃,田野里又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里,走向红庄泉河畔的上驼巷村的,走过一楮楮田埂,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就静静地在太阳底下展现出来。站在上驼巷村这片宁静而深厚的黄土高坡上,面对飘着麦香的麦场,我的面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走进村落,我发现了在远离喧嚣之外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宁静。秋风吹过,杨柳沙沙,河沟里溪水的声响使我更加感到岁月流逝的整个过程;鸡鸣犬吠之声远远传来,我知道,人间烟火在这里还延续得如此坦然。红庄,我们是最后的麦田守望者,回忆远古,眺望未来,我们在流水的潺潺之声里,记录着又一个秋天的故事.
红庄之河流过的地方,有个村庄叫盐泥。
朔风已起,我知道农家小院已是冬闲时节。而通常的想象是,初雪一来,农人们就开始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猫冬现象,而且,一过就要六七个月。寂静,寒冷,万物料峭,这就是红庄之冬的原色么?
还是五人一群,向我居住的村庄兴冲冲涌来..怎么?还有锣鼓的铿锵?怎么?还有唢呐的呜咽?透过柏桑烟火缭绕的清晨,村头大戏台上高吼秦腔的演员,而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还是我最为熟悉的父老乡亲。只是,那些村姑们精心梳拢的发辨,他们睁得硕大的眼睛,滋滋有味的看着。盐泥业余秦腔剧团的旗子朔风中飘扬..这是红庄地区的最后一个戏班子了。
我想到“最后一个”心里头总觉得不是滋味。我记得,就是在农村生活还极为困难的日子里,业余秦腔剧团的演出始终没有中断过。几十年来,剧团的经费是自筹的。一升粮食,几斤清油,甚至自出劳力,也算是对于剧团的大力支持。
剧团不但在本村农闲时间演出,而且还接受张易、隆德等地农民的邀请,在其他村庄的戏台上展示着剧团的风采,声名远播。如今,业余剧团演出的盛况和整箱整箱的服装道具告诉我,他们仍然是一群热爱艺术的子民!
舞台上的秦腔演员们一招一势、一板一眼,颇具戏剧艺术功底,这与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夫的姿态完成不同。忘情,痴迷,全神贯注这些词如果用在农民演员们身上再贴切不过。一阵雪花飘过,我看到台下入迷了的观众在冬日的雪地上凝固成了艺术的雕塑。
而与盐泥一河之隔的新套村,流传在民间的皮影戏和盐泥的秦腔一样的古老,又是一样的耐人寻味。在信息时代,如果细细地端详神奇的皮影戏,这大概是老祖先们最早运用光与影的原理,发明的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民间影视艺术。
我是在腊月的寒风中,极为认真地欣赏皮影戏的。新套村皮影戏之所以远近闻名,一是靠一代又一代艺人完美的影人雕刻造型,二是靠表演艺人优美的唱腔和熟练的演技,给村里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可以这样想象,在物质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的西北地区,皮影戏的代代流传,不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追求吗?
在新时代的夹缝里,新套村的皮影戏和盐泥的秦腔依然回荡在城乡的上空,这,难道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吗?红庄的古老与现代,就是如此清晰地共存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红庄,就是这样无比生动地成长在我们的记忆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