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方烈说铁铉
铁公祠,是为明代的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铁铉竖立的一座丰碑,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标志性景点和重要的人文景观。清乾隆57年(1792年),原康熙年间山东巡抚、大学士佛伦的族孙阿林保,非常崇拜明代
铁公祠,是为明代的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铁铉竖立的一座丰碑,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标志性景点和重要的人文景观。清乾隆57年(1792年),原康熙年间山东巡抚、大学士佛伦的族孙阿林保,非常崇拜明代铁铉的做人之道,个人捐资,在大明湖北岸,兴建铁公祠。同时,为山东巡抚、族家祖父佛伦,同建佛公祠。所以,旧时的铁公祠里有两个祠堂,即铁公祠和佛公祠。前者居西,后者居东。民国将泯时,因年久失修,两祠均渐趋废圮,仅存遗址和碑刻。新中国改革以后,于1996年,遵照原貌重修。
重修的铁公祠占地面积6386平方米。东入铁公祠东大门,可见一组锁壳式门楼,朱红大门,进门向北,是半壁曲廊,曲廊壁上,有各式古代花窗,小巧玲珑而别致典雅。北面与曲廊相接的、新恢复的佛公祠,未延续“佛公祠”原名称,改作明湖斋,是一书画笔会场所,它的西面就是铁公正祠。
铁公祠为北厅三楹仿古式建筑,坐北朝南,前檐出厦,红柱青瓦,前厦中脊,木格亮窗,古朴典雅。室内居中向外增建一龛,龛门柱上饰有雕花挂落。龛内1.2米高的石砌台上置铁公铜铸坐像,像高2.3米,重1.8吨,仿古青铜色,灯光映照。可见铁公着明代文官服饰,冠带袍笏,双眉微蹙,面带愁戚,人物传神,栩栩如生……
祠内墙上石刻,有乾隆年名流墨迹“策励守城,气吞伏版,才能优裕,志节坚刚。”当代书画名家魏启后先生题曰,“铁肩担道义,碧血照湖光”。铁铉第22代孙铁明正先生题曰,“凡我铁氏后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全民族安定团结,为国家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努力奋斗。”亦有清代曲园居士俞樾(注1)题句,“执节坐庭南,百折不回,应知鼎内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铁公祠属园中之园,南傍碧波荡漾的大明湖,东西有曲廊相间,内有太湖石竖立,假山池塘,小桥流水,亭榭参差,花木扶疏,芭蕉芝荷相映成趣,湖光山色,桨声灯影自然和谐。园中风光确是,“槛外时瓢蕉叶雨,帘前不断芝荷风”。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说“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清人严正烺在铁公祠门口廊柱上撰有一幅楹联,似乎深奥莫测,难以理解,原文是:
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这幅对联依照铁铉为官为臣时的历史背景和面前的大明湖为题,阐发了对铁公“景忠方烈”的无上崇敬之感,用词巧妙而新奇,结构独特而严谨,颇具匠心。按照我的理解,应该这样读:
上联: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下联: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上联:“湖尚称明”,是说,面前的湖泊,尚且称之为“大明湖”,大明湖恰好与“大明朝”的江山同名。“燕子”,不是指翩翩飞舞的飞鸟,而是指明朝朱元璋的四子、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龙孙”指朱元璋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死后,没有把皇位传给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问燕子龙孙”,就是说问燕王朱棣和龙孙朱允炆,你们的“大明江山”哪里去了?人所共知,李自成一起义,吴三桂一降清,清兵一入关,最后的一个皇帝、朱棣的玄孙、崇祯皇帝,就吊死在了煤渣山上。于是,大明江山土崩瓦解,不见踪影。然而,济南人的大明湖还在,它还在证明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朱棣从侄子手里夺来的大明江山,最终是悲哀的,他们的故事,已经不堪回首了。
下联:“公真是铁”,作者称赞铁铉为“公”,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铁”,即“铁公”。铁公之祠,耸立于大明湖畔,好像要永远守候着大明朝的江山。“惟景忠方烈”,“惟”,只有。“景”,按古意,属名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求中和儿经处,揆景纬以裁基。”吕向注:“揆,度也,景,日也。”所以“景”,不是指景致,不是指风景,而是指明亮的太阳。“景忠”是说铁公捍卫朱允炆的大明江山的意志,忠君报国的立场,就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忠贞不渝、忠直不阿。“方烈”,按古意“方”亦为名词,不指方向,不指方法,而是指并行的两船。《说文解字?方部》:“方,并船也”。“烈”,指刚烈、壮烈、惨烈。说的是朱允炆和铁铉君臣二人,在反抗朱棣篡夺皇位的斗争中,一个茫然失踪无考,一个惨遭凌迟处死,君臣二人像两艘并行的大船,被政治斗争的风浪,残忍的击毁了。“差许同心”,“差”,通“嗟”亦读jie嗟,“许”,读hu(胡),“嗟许”,感叹词。“嗟许同心”,是感叹铁公与朱允炆君臣同心抗击朱棣篡位反叛、同心同德、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作这幅对联的清人严正烺,是何身世?笔者未作考证,但可以肯定,严正烺曾经是清代一位对铁铉先生充满敬佩、崇敬之心的文化名人。
铁铉,字鼎石(1366-1402),明朝河南省邓州(今邓县)人,元朝色目人的后裔(回族)。洪武年间,曾任都督府断事。建文初年,为山东参政,督管粮饷,后镇守济南。
时值燕王朱棣,对“父皇”朱元璋身后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大为不满,决心篡位夺权而举兵南侵,当朝皇帝朱允炆为防事,便屡屡“削藩”。在这场“靖难之役”中,燕军南侵包围了济南府,铁铉率众监守三个月,屡败燕军。铁铉曾劝谏朱棣效法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做法,不要篡位夺权,遭到朱棣拒绝。铁铉派城中百姓中长者代替守城军做使者,到燕王大营代他跪伏请降,假说:“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着危险出生入死奋战。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们济南人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深怕被军士杀害而不敢降。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受降,我们恭迎大驾!”
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出征数日,燕兵已经非常疲劳,济南的铁铉一投降,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因此,朱棣忙令军士退兵三舍,自己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少数护骑,过护城河桥,径自西门(泺源门)入城受降。城门立刻打开,铁部守城明军都齐聚于城墙上往下看,见燕王朱棣刚进城门,众士卒高呼暗号“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铁闸,轰然落下,旋即砸烂了朱棣的马头。燕王知是中计,连忙换马急返,侥幸得脱,幸免一死。
朱棣回营大怒,以重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