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那睛究竟能看多远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生病住院,我去医院看他——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见面时谈的话也特别的多。我们谈的话题很随便,人生、社会、私人的感情,还有以后的梦想……后来话题扯开了,越扯越远,当谈到一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生病住院,我去医院看他——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见面时谈的话也特别的多。我们谈的话题很随便,人生、社会、私人的感情,还有以后的梦想……后来话题扯开了,越扯越远,当谈到一些前沿话题时,他的话多了起来,他说他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是关于这个社会发展规律的,上面有很多预言,而且很多预言和历史惊人的吻合。他说他以后要去专研经济,探索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他是一个喜欢专研经济的人,所以我听他谈了很多(我是一个喜欢听别人说话的人,当然前提就是那不是什么废话)。
对于预言这样的话题,我并不是很在意,因为这个社会从来就不缺少事后诸葛的聪明——谁也不知道哪些所谓的预言,是不是真的。我对预言的认识就这么简单,当然也可以说是肤浅。
虽然我是一个不太相信预言的人,但对那些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人,还是很钦佩的、还是很肯定他们的所做。毕竟他们的眼睛比一般的人看得远,毕竟他们的眼光比一般人超前。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刚看过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电影——《英雄喋血》。在这部电影中,潘达年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让我深思不已——
潘达年问罗仲霍:“你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筹款,买武器,然后去送死?”
罗仲霍平静的回答道:“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知道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曾经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这是一场很经典的对话,我相信很多人听了都会感动、都会有所感悟的——因为我们都明白潘达年和罗仲霍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当时的大众是愚昧的;因为我们都能分辨像潘达年和罗仲霍这样的人是勇敢的,睿智的,大众是麻木的,怯弱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感动,这样的感悟究竟能证明什么?
是证明我们聪明、证明我们勇敢、证明我们睿智,还是证明我们的眼光超前?
的确,对于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明白他们的所做,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
可在当时呢?
当时有谁明白他们的所做呢?多吗?
不多!
当时有人敢说他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吗?有吗?
有!但也不多!
在当时,那就是一场闹剧!
在广州九次失败后,明知是死也要去送死,为什么?
就是因为很多的人认为那就是一场场重复的闹剧!
在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事后诸葛的聪明——用一百年后的智慧和眼光去看待一百年前的事情,当然能分清好坏——只要你不是一个弱智;但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智慧和眼光去看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我们还可能保持这样的聪明么?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已经发生的事中寄予着“睿智”,并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发生的事中,寻求着一种足以自慰的聪明。
假如要把我们融入那部电影,对号入座,我相信我们都会选择但当电影里面的英雄,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勇敢的。
但假如让电影里面的人融入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号入座,我相信,我们更多会是那部电视里面的有平民——一无所知的、麻木的、怯弱的大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思考,一百年前,麻木的大众怕事,有奴性,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关注的是身边的琐事;一百年前,先行人士不怕死,敢革命,考虑的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自己知道。
假如一百年后,有人也想拍一部电影,用来反映现在的社会,我们都可以扪心自问:“我究竟会在那部电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是如同《英雄喋血》里英勇睿智而又社会责任感的先行者?
是因循守旧而又心狠的反动者?
还是可悲可叹而又麻木不仁的大众?
一百年前,中华四万万同胞,有多少人成为了今天电影的主角?
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有十几亿人民,一百年后,那时的中国又会有多少人人呢?
而今天的十几亿人又会有多少被那时的人记住呢?又会有对少人会被那时的人认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呢?
不知道!也没人知道!
这是一个只有一百年后的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看电视,有时候我们要深入的去看里面的东西,假如有一天,看电视成了一种走马观花的表面,那就是一种悲哀,是一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哀。
在现实社会中,假如我们不懂得先进的思想,反而去反对,去嘲笑;那我们的麻木,就会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麻木。
一百年前,那些反对、嘲笑新思想的人,被一百年后的我们定位为阻碍历史进步的人;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如果去反对、嘲笑那些为新思想奋斗的人,那么一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也会像我们一样,把我们定位为阻碍历史进步的人。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无论是“以镜为鉴”、“以人为鉴”还是“以史为鉴”,其中都已讲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镜”、“人”、“史”仅仅是一个参照物而已,而动用这些参照物的目的是“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以镜为鉴,重要的不是去知道自己穿戴怎么样;而是让我们懂得自己那里没有穿戴好,需要整理。
以人为鉴,重要的不是去知道被人那里不足,那里失败,然后嘲笑别人;而是让我们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以史为鉴,重要的不是去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在那里假设评价;而是要知道今天该怎么做,今后该怎么做,从而避免历史的悲剧重蹈。
而现实的社会中,却有不少的人,在对参照物的鉴学中,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丢去了可贵的实质。
正如鲁迅先生说:“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一个进步的民族,就是要去尝试探索,就是要懂得创新。
探索是一条对与错交织的路,在这条路上,没有人错,哪有人知道该怎么对?
创新是一条继承与改进的路,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去继承,哪有人知道该怎么改进?
一个民族这样,一个人亦然。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眼光有多远,他的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