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智

知与智

蜡酺散文2025-11-19 14:20:14
古代的智者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他们高深莫测,所以无法被理解。因为他们无法被理解,所以只能对他们勉强加以描述:小心翼翼地,好象在横渡冬天的河流,犹豫不决地,好象一个人在害怕四周的危险,严
古代的智者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他们高深莫测,所以无法被理解。
因为他们无法被理解,
所以只能对他们勉强加以描述:
小心翼翼地,好象在横渡冬天的河流,
犹豫不决地,好象一个人在害怕四周的危险,
严肃庄重,好象一个人在作客,
自我抹煞,好象冰开始融解,
真实的,好象一块未经加工的木材,
思想开放,好象一个山谷,
自由地混合,好象浑浊的水。

谁能在浑浊的世界里找到安详?
静静地躺着,它就清澈了。
谁能长久地保持镇静?
藉着运动,它又回归生命。
怀抱这种道的人会防止变得太满。
因为他会防止变得太满,
所以他超越损耗和更新。
--奥修

《道德经》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

这是奥修对于老子的理解,跨越时空和地域,两种智慧交汇出夺目的光芒。语言只是表象,奥修是清新的,老子是深藏的,但意义相同。

奥修无疑是当代的神秘家,既能够象希腊的左巴一样,享受人间的宴乐,也能够像佛陀一样,享受宁静的安详。

所以抚摸他思想的胡须应当就是抚摸智慧。他总是以他的方式颠覆现有的世界,在破坏中达成自身的和谐。他使我重新审视知识和智慧之间的标尺。

根据百科全书对两者的定义,我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客观的。而智慧是人内心世界的反应。

奥修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在知道自己将被毒死之前毫无畏惧,门徒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怎么能害怕未知的东西呢?我要看一看。只有当我死了,我才能看得到。”

他假设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完全死掉不留痕迹;因为身体和思维都消失了,所以不知道接下来的痛苦。另一种是肉体死了,但灵魂被保留下来;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罢了。总之两者都不能导致痛苦。

这应当是有史以来对死亡最好的答辩,是智者在绝境中的从容不迫;也可以这样理解,智者无绝境。

智慧的人就是这样,徘徊在两可之间,他会给你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整个世界的态度是不确定,因为生命是广阔的、不可测。而有知识的人都有确定的答案,他们黑白分明、线条简单,是一个平面物体。

你也许看这个平面物体很了不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理论、文字、哲学,不断积累知识的水库,比《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还要丰富。但他就像一座冰山,缺乏流动性。

奥修说:“意识,当它变成知识的时候,就冻住了;当意识变成智慧的时候,它就变成一种流动。”知识的确定性,使看到的一切都变成冻结的事实;而智慧总是在不经意间看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有无限可能,都在变化。

所以向一个有知识的人学习容易,他的东西都是通过大脑和书本获取的,是固定的。而向一个有智慧的人学习却很难,需要探索和领悟,他是飘忽不定的;他从来不会给你答案,只是帮你指明方向。你必须通过自己的道路获取你所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和他心灵相通。

但知识和智慧对于你人生的创造性是不同的。知识是一艘船,智慧是河流。船天生就是河的一部分,船是因为有河才存在的,它不能离开河流。而河流看船只是一种点缀。

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就是一艘搁浅的船,再金碧辉煌也没有任何意义。有了智慧你就成了流动的风景,可以驶向更多领域。

知识使你认识世界,智慧帮助你改造生命。

你能够从书本当中获取知识,但不能从那里得到智慧,智慧隐藏在大千世界的繁华与更迭当中,春来草自青,秋至叶飘零,你的眼摘取星群的光芒,看世界便充满光亮。

清晨开始,就从桎梏你的小小书屋走出来,与大自然交谈、与土地和农民交谈、与整个存在交谈;黄昏时你就收获了智慧,你不再惧怕时间的雕刻,因为日子不是在消减而是在延长。智慧渗透进你皮肤的每处皱纹,你看死亡不再是殒落,而是果实自熟。

所以奥修说一个年轻人无法和老人比较智慧,因为智慧来自体验。

但智慧也并非和年轻绝缘。有个故事说老子出生就是八十四岁,其寓意暗示他少年老成,在年少之时便具有老人的智慧。老子是圣人不是神人,他两千多年前能做的事,相信你我现在也可以做到。

所谓立地成佛、通达般若,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了悟,你就从此境到达了彼境。

知识一转身,遇见美德和修养,便成了智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