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鹭岛之小,厦大之大
对于厦门大学,我记得两件事。两年前,芳菲的四月,在纪念厦大建校八十五周年时,《同一首歌》来到鹭岛,走进了厦大,厦大师生与著名歌手孙楠、姜育恒、斯琴格日乐等演唱了一曲曲经典老歌,让人不得不佩服厦大人的大
对于厦门大学,我记得两件事。两年前,芳菲的四月,在纪念厦大建校八十五周年时,《同一首歌》来到鹭岛,走进了厦大,厦大师生与著名歌手孙楠、姜育恒、斯琴格日乐等演唱了一曲曲经典老歌,让人不得不佩服厦大人的大度与才情。最撩人心弦的是厦大的老校友、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现场深情吟诵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至今吟诵,仍然心潮澎湃,勾起无限思乡之情……
一年前,厦大教授易中天先生操着一口川味十足的普通话,将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烩成麻辣味,《易中天品三国》成为观众午间休息的一道正宗川味火锅,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这是来厦大之前,她留给我的印象——青春、向上、有深度。
对这所享誉中华,鼎盛南国大半个世纪的华南名校,我倾慕之久,记得在高考前,曾在志愿栏里写下了厦大的名字,只是自己愚钝,未能走进这块心仪之地。为人师时,自己的弟子考入厦大,我仿佛自己中榜,激动得逢人便讲,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对我来说,厦大是一个梦,承载着我儿时的理想与追求。
今天,导游留给我们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便独自坐车,到厦大寻梦。
我是从厦大西门进入校园的,进入校区,顿觉豁然开朗,古老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足迹,静静地度过了80多个春秋,与先前不同的是石板路中间的茵茵绿草,相比战火年代,那怒放的生命,更加清新整洁,绿意盎然。石板路两侧种植着低矮的芭蕉和高大的金合欢,留着长须的古榕随意生长在绿茵中,虽无章却有韵,见证着厦大久远的历史。右侧望过去是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宽广而整洁,厦门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将这里的草坪滋润得肥美而壮硕,经过园丁们的精心裁剪,草坪如波斯地毯一般平整而松软。
前行向左,穿着一条桂树飘香的柏油路,便到了芙蓉湖,湖不大,依势坐落在一片修剪整齐的绿地低处,如一位玉脂冰清的少女曲卧在玉榻上,婀娜而慵懒。同北大的未名湖一样,芙蓉湖是厦大的象征,湖如其名,芙蓉湖给我的直觉是清濯而柔媚,如西子的眼神,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四周的弱柳更妆点了这份柔媚,一棵棵,一叶叶,散布在绿地上,微风拂过,舞动着媚惑的身姿,令人心摇旌荡。
从芙蓉湖望开去,是一处仿佛被丹青家绘就的山水画卷,知名的,不知名的植物蓊蓊郁郁铺满了整幅“画布”,画卷的高处是如黛的金山,“深山藏古寺”,香火旺盛的南普陀寺依势建在山间,古刹大红的飞天斗拱和明黄的琉璃瓦檐掩映在绿树丛中,为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画卷增添了一丝暖意。
位于芙蓉湖西侧的嘉庚楼群,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主楼通体洁白,雄伟方正,敦实厚重,为拜占廷风格,而顶部为橙色尖耸,粗看有哥特式痕迹,细品却是宋代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站在湖边,隔湖相望,楼群、绿树、小桥倒映湖中,随着微微涟漪荡漾,果真是丽质清新,美不胜收!
与嘉庚楼相对的是位于芙蓉湖东的一块置景石,巨大的青石上,阴刻着“美尽东南”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国学泰斗、书画大家饶宗颐为厦大85周年校庆专门题写的,这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古语,是对厦大美景的精辟诠释。
其实,这样的美景在厦大随处都是,小到一棵古树,大到一处水库,厦大人都用心去修饰,再往深处,是厦大的各个学院,建南楼群、钟美林广场、人类博物馆……那一处处隐现在繁花绿树里的景致,如一串串珠玉,小径作绳,串在一起,构筑成厦大恢弘的气度和精致的品质。
厦门岛古称古越,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四周沿海的滩涂上,栖息着上万只白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景象处处皆是,故厦门岛又称“鹭岛”、“鹭屿”。如今,在这个不足1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居住着上百万人口,鹭岛之小,就在于她寸土寸金的拥挤。但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陈嘉庚先生,在创办的厦大时,如一位国画大师描绘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挥毫泼墨全在一个“心”字,以心构思,以心作画。因此,大学之大,首先在于她广阔的胸怀。
厦大的胸怀自然引来无数“凤凰”,一时之间,海内群贤毕至,使厦大成为学术重地、文化摇篮。
在厦大,有一座两层的拜占廷式建筑,名曰“群贤楼”,那是厦大初建时的校舍,现在辟为校史展览馆、陈嘉庚纪念馆和鲁迅纪念馆。沿着楼道走廊,我依次参观。
自1921年创办,87年来,厦大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先前的林文庆、鲁迅、林语堂、陈景润、谢希德,现在的卢嘉锡、蔡启瑞、田昭武、葛家澍、潘懋元等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厦大在中国教育界灿烂的星空。
在鲁迅先生纪念馆,我凝神肃穆,仔细阅读先生在厦门大学的活动情况。
1926年9月4日,受林文庆先生邀请,鲁迅先生由南京来到厦大,任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次年1月16日离开鹭岛。在短短的四个月里,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滕野先生》、《奔月》等作品,并在厦大、集美学校、中山中学演讲,将救国思想传播在这片革命思潮日益高涨的土地上。十年后,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厦大师生为之召开了声势浩大的追悼会,应者云集,万人空巷,足见先生对厦大人的影响。现在,当年的会标、挽联等物仍陈列在厦大的鲁迅纪念馆内,已斑驳发黄的白布上,笔力遒劲的隶字仍然清晰,昭示着先生当年铁骨铮铮的风华。
一位正在校史展览馆读书的研究生告诉我,厦大许多学科都在全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化学、海洋等领域蜚声中外,像易中天这样的文化学者只是后起之秀。
我默然。
与广袤的中华大地相比,鹭岛只是弹丸之地,而就是这样一块毗邻大陆的小岛,却在中国学术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是奇迹,厦大之大,还在于她的厚重,八十七年历史沉积的大学气质,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厦大人,无论是辛勤耕耘的学者教授,还是搏击长空的莘莘学子,正将这种厦大人独有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