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析
《古代汉语》课上屡次听吾师王旭东先生言,先秦之民其语亦如《诗》、《离骚》、《论语》诸书之古奥,而《诗》三百大抵平民所为,于这种观点向来持反对态度的我,然而隐忍不发者以吾殊乏佐料无有反击之实也。近数月来
《古代汉语》课上屡次听吾师王旭东先生言,先秦之民其语亦如《诗》、《离骚》、《论语》诸书之古奥,而《诗》三百大抵平民所为,于这种观点向来持反对态度的我,然而隐忍不发者以吾殊乏佐料无有反击之实也。近数月来遍考百家著述,遂于此道略有小成,故作文以记之。
其一,先秦并无采诗于民间的记录。自民间采诗说源于汉代,是受汉武帝设立乐府采诗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二,司马迁和齐、鲁、韩、毛四家研究《诗经》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诗经》的作者为“圣贤”而非平民或奴隶之人也。如《史记》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表明汉初学者的明确见解,即《诗》并不是什么“里巷歌谣”或“民俗民歌”。(注: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乃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其三,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考察,《诗经》里能够找到的作者均为奴隶主贵族及其亲信,而没有一个是民,这绝非偶然巧合,合乎逻辑的推论应该是《诗经》里的作品全部是圣贤或奴隶主贵族所为,而不是纯天然的民谣民歌或者说它们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即使是民谣民歌那也是在圣贤或奴隶主贵族的修改润色之后才有今天的样子。
其四,众所公认的是《国风》的艺术水平高于《雅》《颂》,而《雅》《颂》多自上流社会的公卿贵族来,如果认为风诗有平民或奴隶创作的民歌,那就无异于承认劳动人民中有生来就会作诗的天才(要知道孔子之前能接受教育的基本上全是贵族,平民或奴隶及其子弟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如果说平民或奴隶没有或有较低的文化水平却能够写出艺术造诣很高的文学作品,以至于天子、诸侯、士大夫的作品都无法与之相匹,那么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一点都不符合实际。
其五,据考,近世有关《诗经》民俗民谣之说多源自朱晦庵,此公乃南宋理学大师,明清八股取士之开山鼻祖,明太祖朱元璋把他列为夫子的十大弟子之一,故其说影响深远,《诗》之民歌说到了他手里基本定型,但经过近代学者的统计与分析,他在解《诗》之时大多沿袭和引申汉儒之说,并无多少创见,故其关系《诗》之民俗歌谣之谈亦不怎么经得起推敲与检验。
故我认为:《诗经》中的有些篇章是来自民间,但肯定经过文学家的手整理润色了,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保留一些口语化的东西,但不能据此就说先民平日的交谈就用那样的语言。再比如《史记》与《汉书》在它们各自语言的选用上就很能说明问题,《汉书》比《史记》更古奥、深邃,但我们总不能据此就说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汉代人的发展汉代人说话的语言更深奥难懂了吧!
又有人说屈原时楚国人说话用语与《离骚》相去不远,那么老子这个楚国人的著述为什么不像《离骚》那样呢?老子总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吧,在《史记》中又有许多关系楚国人对话的记录,为什么都不是骚体用语呢?故而,我认为先民的语言与今天的语言差别虽大,但在意思的表达上大概都是一样的直白,而与古今书面语相去甚远(当然近代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产生的白话文又别当他论了)。
综上所述,先民不可能讲出如《商诰》那般诘口聱牙的话语;《诗经》乃士大夫之所为作也。由此可得,中国古代文学之精华,大抵乃士大夫之所为作也,近世之所传者多是说。而庶民受教不多,欲成百代文坛圣主,犹天方夜谭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