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游东林书院
屈原曾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此见,荣多风流人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眸历史,东林书院的身影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走进东林书院,门联上的“当年道果南,比日今还在”的钱伟长的题词,
屈原曾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此见,荣多风流人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眸历史,东林书院的身影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走进东林书院,门联上的“当年道果南,比日今还在”的钱伟长的题词,随即落入我的视线中。低头沉思,细细品味,竟也猜出了几分味道,想必是钱伟长曾为东林书院的风雨历程而不觉感慨。带着对东林书院的好奇,我快步走进书院内部,急着一解理不清的愁绪。
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讲习经典,但是就其教学风格而言,却独树一帜,前无古人。无论是东林主讲的老师们,还是东林书院的学子们,没有哪一个是仅仅局限于读一些八股文,更不是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相较而言,他们讲习之余,间或指陈弊端,裁量人物,自称”东林人“,躬行实践,殊不知,这岂不是今日的马克思主义在一直倡导我们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样的思想出现在九百年前的大明朝,能不让人连连称赞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雨声风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正因为东林书院师生们这样的忧国忧民,敢言直谏,一时间,东林书院盛况空前,引起朝野倾慕,四方学者慕名咸附,也难怪后人说:”天下言正学者当东林。“
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擅权乱政、权倾朝野之际,他们仍然无所畏惧,一如既往,发展程朱理学,矢志不移地传承“活学,实用,爱国”思想。也许他们曾经蒙受不白之冤,遭受阉党的迫害,东林书院惨遭被毁,他们的一切心血可能付之东流,但是他们依旧“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却如泰山一样巍然不动,并且享誉海内外,让众多的仁人志士继往开来,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抱着这样的准则,以书院创始人杨时为首的东林八君子,为官清廉,凡正俸以外的“羡佘“,或上缴,或救灾,决不入私囊,振兴吏治。凡是种种,无不体现了他们讲究人品,刚正不阿,反对空谈,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重实践,讲实用”的实学精神的历史先河就此开辟。
东林八君子虽居水边林下,却仍志在世道,讲学其中,“读得孔书才有乐,纵君颜巷不为贫”。沉浸于这样的浓厚课习举业的氛围中,殊不知,自己已经走过了“倡导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的道南祠、“高山仰止”的丽泽堂,放眼观望丽泽堂,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氛围再次笼罩在我心头,无奈,驻足凝之,体味“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体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已知的要与印证,未明的要与体验,已知的要与保持”的学人的要求,言之凿凿,这与孔子的《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借长廊,我将领悟先贤奥旨、反复探寻的一处佳地“寻乐处”一览而过,作为东林学派领地象征的依庸堂,以及匾额上刻有无锡在历代科考中的佼佼者的正心亭等众多景点被我悉数尽收眼底。
东林精舍,洛闽中枢,东林会讲,一幕幕竟然步步深入我心,回归现实,风闻百世的东林书院之行即将画上完美句点,追溯历史,东林党史路伴抗日烈士陈凤威、“学究天人”的文学泰斗钱钟书等百名时代骄子走过他们辉煌的一生。与这些圣贤为友,岂不乃人生一大幸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东林书院历久不衰,驻足幽幽古书院,伴朗朗读书声,感受学术名俗之流变,睹东林旧迹,捧一杯香茗,品古书,岂不惬哉?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