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东

交址杂文2025-11-21 15:37:27
“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叹气小伙愁……”如今年长的前杜人,在忆苦思甜时,总要念上一段这样的顺口溜……三十年前,地处运粮河、南沙河夹裉的前杜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全村4600亩土地,都是诓媳妇地。地头庄
“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叹气小伙愁……”如今年长的前杜人,在忆苦思甜时,总要念上一段这样的顺口溜……
三十年前,地处运粮河、南沙河夹裉的前杜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全村4600亩土地,都是诓媳妇地。地头庄稼油黑,里边却是个大罾网,外村人对前杜人笑言:“街里的蛤蟆撒泡尿,你那儿都涨水”。前杜村的男人、女人们,辛辛苦苦,从早春盼到老秋,一亩地只打三十多斤,一个工才值几分钱。家家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货款。村民出门、相亲、送病号,只能从队上借牛车。村里有自行车的人家凤毛麟角,轻易借不出来。村干部成年累月穿一件黄糙衣,算是村里戴顶体面的人。村民穿自家纳的布鞋,村书记要到镇上开会,顾及脸面,从信用社货款买了双黄胶鞋,八十年代才还上。阴天下雨,酸性的黑粘土路,拔前脚,陷后脚,到外村上中学的孩子,不论男女,常常手里拎着鞋,光着脚丫子,在风雨中跋涉,很少有几个孩子能坚持读完中学。七十年代,八九百口人的村子,光棍汉就有七十多个。要是谁家的姑娘相看了前杜的小伙,总有人说:“要是俺家的姑娘,打死喂狗也不嫁那穷地方!”怕朝白眼,前杜人到外村不敢说是前杜人。前杜村的情况牵着镇上领导的心,崔家顺书记亲自到村上召开现场工作会议,台下村民边讲边哭,台上领导边听边擦眼泪。
人们以为前杜村完了,但前杜人却从未听天由命。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开运粮河的坚冰,涓涓春水也润湿了前杜人干涸的企盼。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前杜人无论男女老少,不分酷暑严冬,靠最简陋的工具,起五庚爬半夜,挖沟渠,清塘泥,拔苇根,开荒地,打机井,治盐咸,改旱地,修水田,实干加巧干,出义务工一百多万个,变水害为水利,开发高产稳产的水稻田2600多亩。春种秋收,捧着籽粒饱满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老人、孩子们笑了,妇女和村干部们却掉下了眼泪。当年前杜村上缴国家优质商品粮三千多万斤,前杜人脱贫致富的脚步从此也一发而不可收。一九九二年村里开发大棚一千多亩,棚菜产销量六百多吨,位居全省第一位。同年,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村中全部剩劳力,还吸引省内外五百多农民工来村里务工。二OO七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十二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一万元,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拥有小汽车。村里再也见不到土坯房的痕迹,广厦豪宅,绿树成荫,板路平坦,边沟齐整,路灯林立,碧草如茵,鲜花满路,电子显示屏横跨路中,村口现代大型彩虹门如冲天之翼,花园式企业罗列公路两旁,欧式风格的村办公大楼,座落在假山、亭树掩映的广场北缘。建筑面积一千一百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占地一万平方米的生态观光园、规划一千亩的高效种植园、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园……象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昔日贫瘠荒凉的涝洼塘上。
站在设施现代的广场中央,村主任指着脚下对我们说:“过去这是一片水草丛生的荒地。”又指着广场南边的稻田,说:“那边过去是四百亩的芦苇塘。我们用一代人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今后,我们要借助‘村企共建’这个平台,坚持科学发展,不仅要盖高楼,建工厂,还要筑亭台轩榭、修小桥流水,开发观光采摘农家游,让前杜村的老百姓真正过上连城里人都要羡慕的天堂一般的生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