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优雅,淡然出尘

清新优雅,淡然出尘

黄金丸杂文2025-09-17 11:59:34
未名湖是个充满人文性灵的海洋。她的一泓碧水,摇漾着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将莘莘学子的心灵荡涤。燕园中满头白发、一脸慈蔼,衣着朴素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影响学生的,是丰厚的学识,是穷其一生为信仰身体力行的精神
未名湖是个充满人文性灵的海洋。她的一泓碧水,摇漾着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将莘莘学子的心灵荡涤。燕园中满头白发、一脸慈蔼,衣着朴素的学界泰斗们,他们影响学生的,是丰厚的学识,是穷其一生为信仰身体力行的精神。
邱贝贝,这位未名湖畔的学子,回乡工作多年,恬静地生活着。她不拒绝尘世的温暖和幸福,但是,内心又有所守持。琐碎的日子里她留出一方天空看书、写作,进行心灵的探索。北大精神,已经渗透在她的灵魂和血液里。
“愿望是一种奇特的东西,一在心中产生便很撩人,正如一颗深埋的爱情的种子,有土壤便会抽芽。而自己写下的任何一篇小小的文字,都来自于一个又一个在内心涌动却并不鲜明的愿望,它可能在我心中埋藏了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然后因了一种触动,才会喷薄。”之所以引用她《落红萧萧》中的一段话,是因为阅读后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她不是为写而写,她的文字,没有丝毫功利色彩。就像那位智慧的僧人,为快乐才种兰花。那盆以澄明之心培育的兰花一经捧出,清新优雅,淡然出尘,幽香缕缕。
女性作家的文字大都细腻缠绵,一不小心就会流入繁冗、矫情。但邱贝贝的文字纯净、凝练。篇幅不长,余韵悠悠,篇篇经得住吟味。就像中国的写意画,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意境。看文中的一些描写:写青藤书屋“对面那青砖砌成的花坛上,一棵青藤盘旋而上,枝干盘曲,绿叶披离”;写圆明园“在北国初秋的风中第一次走入那片废墟,遍地篙草瑟瑟,宛如老人头上失去光泽的枯发,只飘摇出岁月的沧桑。”;写屈原笔下的渔父,只三个词语“高蹈、从容,洒脱。”——典雅、精炼的文字得益于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那么,在陈述观点时,也是简洁、鲜明的,无惊世骇俗之言,却独到、睿智。在《一江风雨》中,她比较渔父和屈原“前者有自欺,有逃避,有狡黠,但似乎更有一种包容与韧性,其实既然分得水之清浊,内心也是不得安宁的,后者认真、执著,顽强,但却在顽强中脆弱,终于折断”;评苏轼“中国的传统文人太多地把希望寄托于朝廷政治的清明,有沛然才情的人常沦于疏狂,痛不欲生。苏东坡却不,穷达宠辱都无法抑止他强烈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他的身影,凝重,又不失飘逸。”这样精彩的评论在文中比比皆是。其余,如《圆明园》、《沧海雄关响悲歌》等,景物描写、历史缅怀、个人感悟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得非常自然,表述十分透彻。于优雅、从容中透出浓浓的书卷气。
于是我诧异,女子的文章怎么会流露出那么浓厚的书生意兴?在第二、三辑“画镜文心”和“一瓣心香”中,我读出了她的心灵轨迹。这真是一位独特的女子。金银首饰、时装、化妆品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断言:“即使街上的女子流成了一条胭脂的河,我也依然素面朝天。”这恐怕不是一个装扮的问题,体现的是做人的本色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信。她的兴趣在哪里?书店、花店、美术展览馆、琉璃厂、藏书阁是她爱去的地方。居家的日子做些什么?用心地烧菜做饭,闲时看花、赏月、品茶、喝咖啡,不会喝酒却偶而独酌。她去青藤书屋,追怀那位“天纵才情、磊落耿介”的徐渭;去沈园寻觅那段流光掩埋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对一江风雨抚古思今,徜徉空岛生出悲悯情怀;她感怀寒山寺的钟“连暮鼓晨钟都被金钱调侃着。千年前,激荡过诗魂的钟声早已成了绝响。”;她描写上林湖的碎瓷“古文明的光泽,闪烁得如此凝重、含蓄,至性至情,可它已然碎了,在现代的钢筋铁架、激光电器中,碎得无迹可寻。”在她的精神深处,李叔同、陈去病、张中行、钱理群、陈鼓应……都是些至情至性的文人、学者。她把自然、艺术、至情列为梦中三景。于是,她的散文,无一不沾染了自然、艺术的灵气,如一位读者所言,像青瓷的碎片,清泠泠的,在喧嚣的社会里,缄默着,却闪烁着高贵纯净的光泽。
《三十随想》中,邱贝贝自嘲自己的文章是“书斋文章”。母校学术气氛的熏陶使这位学子在生活、阅读中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许多人对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发微探幽时,她另辟蹊径,用冷静但又热情的笔墨剖析妙玉。冷静在于她分析的深入、敏锐、理性,热情却是内心深处对妙玉这位孤高女子的一腔怜惜。由妙玉又连带出对《红楼梦》其他人物的解读。其中更有对曹氏高妙笔法的诠释。这是对经典经过多次阅读,身心俱投后的厚积薄发。一组写妙玉的文章写得绚丽斑斓、恣肆洒脱,沛然文气贯穿其中。还有对张爱玲、萧红、董桥、顾准等作品的分析和对一些影片、歌曲的评论,在众人研究、论述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方自己的视角。和某些罗列材料,空洞无味的“书斋”文章不同,在她的文章中,读出的是作者的精神个性和思考。即使最后一辑“文字的芬芳”,极短的几行评论性文字,也似缤纷洁净的花瓣,随意飘洒,自成姿态。
邱贝贝的散文优雅脱俗,但并不是说她的文章就没有人间的烟火味。读《家住乡下》、《夏日瓜趣》、《街景速写》《三十随想》等散文,能读出她对故园风物眷眷的情怀和对生活以及对生活着的城市的一腔热肠。又如《人,和谐地栖居》、《底层的声音》等,体现出作家关注国计民生,对平凡劳动者怀有的尊重、悲悯之心。唯一的受命之作《小说〈女同志〉感言》,与其说是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不如说是对世态人情的揭示,尖锐而深刻,体现出知事观人的智慧。
作家杨东标曾用两个字“静”和“净”来评论她的散文集。“静”是在城市喧嚣中,在浮泛社会中能坚持操守,沉静而不飘然。“净”也许指文字的纯净和胸怀的澄澈。她聪慧,有知人知事的能力,但拒绝世故。在夏日,读这样的文字,如对一泓清水,一盆幽兰,感觉真好。没有见过邱贝贝,我想,大概文如其人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