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陵之失

彝陵之失

轻财任侠杂文2025-10-18 22:05:25
彝陵之失亦陆逊乃至东吴之得也,此文不言得而言失,一为立场之故,再者一场战役下来,得易见于结果,而失却是由步步埋伏步步递进之“小失”酿成最终“大败”。今试分析之。一、背离初衷刘备一向以大汉皇叔自居,“匡
彝陵之失亦陆逊乃至东吴之得也,此文不言得而言失,一为立场之故,再者一场战役下来,得易见于结果,而失却是由步步埋伏步步递进之“小失”酿成最终“大败”。今试分析之。
一、背离初衷
刘备一向以大汉皇叔自居,“匡扶汉室”一直是他扯旗号招兵马的终极幌子,是时曹丕篡位且传言献帝已死,刘备却罔顾天下易姓而只是对孙吴切齿痛恨,定要兴兵雪恨。舍国仇而雪家恨,舍大义就小义是也。众臣劝谏,刘大言“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众位看官,嗅出点“家天下”的味道没?刘大登基伊始,便已是以私代公,起倾国之兵雪私恨,不计国仇,不看得失。如此众臣若何?这好比是你满腔热血加入某山头,就冲着那杆劫贫济富匡扶正义的大旗去的,结果第二天山大王就带着你们挖坟掘墓欺男霸女去了,情何以堪啊情何以堪??
二、不合于利而动
再者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诸侯并起至三国鼎立,所争者,领地兵势权谋。尤其蜀方,刘备起于涿郡先后依附他人至于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至于占两川之地至于登基帝位,苦心经营,步步谋划,三十五载而至今,仓皇逃难者有,忍辱负重者有,查时体势,步步为营,不可谓不艰辛。
再看而今刘大,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不合于利而不止。倾国之兵伐吴,胜败难料,兵势一交,必难骤解,而此时曹魏虎视眈眈,坐等渔翁之利。如此种种,刘大痛怒之下,置若罔闻,顾自挥军出川,丝毫不虑“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也。
三、非上下同心
此次刘备发兵讨伐孙吴,号令一出,赵云苦劝,诸葛苦谏几次又同众公卿在校场再谏,未果,秦宓舍命进谏,亦未果且差点被斩。可见满朝文武,除了关兴及将死之张飞,主张攻吴的实在寥寥无几。但刘大去意坚决,诸葛不赞成,便着诸葛在家里保太子守两川,赵云也做了后应。可是其他将帅呢?不出谏言的便是一心伐吴吗?可怜刘大,上下不一心,如何使三军如一人?纵精兵七十余万,又奈若何?!
四、哀兵遍野骄兵必败疲兵如何不败?
窃以为此时彝陵战役,蜀方便是一个由哀兵转化成骄兵又被陆逊拖成疲兵而终成败军之局的过程。
刘备知闻关羽死讯后,眼泪就没干过,而至斑斑成血。张飞尚未出兵便死于末将之手,首级也被作为降吴信物。刘备愈发“哀痛至甚,饮食不下”。主帅如此,士气能若何?何况张苞关兴亦是满腔切齿痛恨而已。此哀兵也。
但接下来,张苞关兴大展威风,斩李异擒谭雄折崔禹围孙桓。节节胜利,“自此威风震动,江南诸将无不胆寒”。刘大便从至哀转为至骄,动辄言曰“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朕用兵老矣,其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此骄兵也。
蜀军锋芒胜而骄敌,奈何陆逊避而不战,任凭军士搦战,辱骂百端,陆逊就是塞耳休听,不出迎敌。如此几番,骄兵被拖成疲兵,刘备移营扎寨,自就圮地。可笑此时刘备尚夸口大言曰“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此疲兵而不自知也。
最终败军:
注意,此时罗贯中是给配了画外音的。
画外音一: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
画外音二:孔明叹曰“汉朝气数休矣”
诸葛又给予了详解:“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
千百里外的人耳清目明,洞察先机,局中刘备却不自知,七百里联营置于地形复杂中,首尾不能相顾,宛如僵蛇,又岂能效率然乎?
至此,败势已成。幸有赵云死命救出,八阵图阻住追兵,刘大才得以在白帝城混了个善终。
可叹自起于涿郡至占得两川,历时三十五年,而关羽大意失荆州殒身,刘备又因骄折损七十余万儿郎,前后不出三年。骄之失事,军中溃兵折将,国中伤基动本,着实可叹可惋,可恨可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