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香淡亦浓

岁月沉香淡亦浓

窾贫杂文2025-11-25 08:51:48
杨绛先生,钱仲书先生的妻,有着清秀的面容与出色的才华,看照片,微微上扬的嘴角,当然,她也定是倔强的。她写长篇、写戏剧、也有短片,留学欧洲的她,还潜心的翻译了《堂吉诃德》,她自己喜爱着这个角色,因她身上
杨绛先生,钱仲书先生的妻,有着清秀的面容与出色的才华,看照片,微微上扬的嘴角,当然,她也定是倔强的。她写长篇、写戏剧、也有短片,留学欧洲的她,还潜心的翻译了《堂吉诃德》,她自己喜爱着这个角色,因她身上也有着这样放荡不拘的游侠精神,而她又是低调清高的。同时她又是幽默的,且如此的幽默不是给人看的,是骨子里流放出来的态度,无法阻挡却自然。也有傲气,但并不张扬。

这些品质,成就了她的散文。当然也包括天分。大学时,偶然读到《杨绛散文》,应是这个名字吧,精确的名字已经不记得,同学的书,我读了觉得好,却没舍得去买一本,工作后,如何都找不到,好象并无再版,直到《我们仨》出来,接着看到了《杨绛作品精选》。

书中收了她的《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记事》《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仲书与‘围城’》等诸多经典作品。

《干校六记》是我看过的散文中最喜欢的之一,记述了杨先生下放干校时候的很多细节,那样的年代,江湖一片混乱,世道黑白不分,全无了章法,她与钱仲书先生先后被下放到农村做改造,六十多的老人,住到草房里,每天跟着当地农民一起种菜挖井看园子,吃尽前半生她做梦也没想到的苦,但她并不哭泣,也几乎没有叹息,她用自己的坚定面对着这一切。她的态度让我惊讶。

当她在乡下见到被改造的钱先生时,有一段描述,她说:干校的默存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了。先生竟然用了“奇怪”这两个字,非常妙啊。默存便是钱仲书先生的字。

先送钱先生出发时,一群老人背着锅碗瓢盆的去排队,她只说了一句:红旗开处,俞平伯与俞师母领队,年愈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童一样排着队伍,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

如此的感慨在书中很少,多的是安静的仿佛置身事外的描述,她用最平和的笔法白描着周围惊天动地的变化。当然还有幽默。

她说某次何其芳先生吃鱼,吃半天觉得味道怪,后才发现是吃到了一快肥皂。在村子里她还帮人代笔写情书,据说对方还称她为:俺大姑。

讲述的时候,她是开心的。

那样的年代,若无此倔强的坚持与乐观的心,如何能走出来,想起自杀的傅雷夫妇,时代凶狠的毁灭了他。他并不回旋,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抗争,很决绝,比起来杨先生更韧性,经历苦难原本就比躲避苦难困难很多,她的一句话:眼泪流出来到鼻子然后到肚子。我曾给一位小朋友送过一本《傅雷家书》,但我自己并未看完。傅先生应是一位很严谨的人。

可平庸的我们即便是以旁人的眼光看过去,已经潸然泪下。全因了这样良好的心态,近百岁的杨先生依然可以健康书写着自己的每一天。

据说,在干校,某次钱先生过来,她指着窝棚问: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就住下,行吗?

钱先生想了下答:没有书

她接着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这个大概是指解放时候他们本有机会到国外)

钱先生答: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并无微言大义,他们的心,让我感动。

《丙午丁未年记事》,也是动荡六十年代的背景,一样的安静笔迹,但更看得人惊心动魄,她与钱先生都被剃了头,然后她给钱先生和自己做了假发,有时还被人认出来凶狠的扯掉,接着被派去扫厕所,就是这样的工作,她也不悲观,每天把厕所打扫的干净如新,在里面休息读书,她描述自己的新领导的这一段话我也十分喜欢:小刘是我的新领导,因为那两间女厕所属于她的领域,我遇到一个非常好的领导,她尊重自己的下属,好象觉得手下有我,大可自豪,她一眼看出我的工作远胜于她,却丝毫没有嫉妒之心,对我非常欣赏,每次向她索要工具,她一点架子都没有,马上就给我。

可事情怎会如此简单,平日里她还要写检讨,随时准备着被搜查,等待着专场批斗会戴着高帽,低着头,她说有聪明的夫妇先划清了界限,这样情况好些,避免互相牵连,但她却一口担保,钱先生的事她统统知道。关于爱与生活《记钱仲书与围城》里有着很温暖的描述。

这样的爱,并非现代人对着面厚着脸皮的海誓山盟泡面爱情可比,爱,在那样的时候可能会是生与死的严酷,但她倔强的承应着,无怨无悔。钱先生去世后她便开始整理钱先生的文字,然后是女儿钱瑗的,他们的全部弄完后,她才着手整理自己的,她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她是美女也罢,才女也罢,终究她还是一个充满着爱的小女子,她的眼睛里更多的是丈夫与女儿,这又何止一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说完的。

书,既然是精选,除了这些,还有杨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这里客观的记述了杨先生的所有成长背景,杨先生是得了父亲遗传的,她的父亲也是位有骨头的倔强男子。

《回忆我的姑母》,姑母,这便是鼎鼎大名的被鲁迅痛骂不已的杨荫榆女士,年轻时,她毅然离婚,一直跟随在杨家过日子,虽性情古怪,但也是有脾气之人,杨绛先生对她的描述也非常中肯,并未因是亲人就袒护也并未因她不受喜欢就棒喝,这位单身女子,最终为了保护她人而死于日本人的枪下,杨先生的父亲说:若她嫁了一个好男人,她会是个贤妻良母。

除了这些,比如《记杨必》比如《顺姐的自由恋爱》,每一篇都很好。

杨先生的文字,很简练,她喜欢用短句,不故意修饰,简短而平实,不拗口,不呻吟,看似无招,但一读便读进去了,不知不觉中左右了你的情绪,先生的高明之处。

文字放出来,她便不会去管,拒绝采访,拒绝曝光,依然是安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她说: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看不看是读者的事,我不能强迫任何人看我的东西。而且我已经把多年来受到的批评,改在了实际作品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