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仁”无亲亦无痕
“至仁”就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最高境界的仁爱是超越了一般亲情的——所以庄子说:“至仁无亲”;最高境界的仁爱是无形迹、无偏私、无智巧的——所以庄子说:“天德而出宁”。宋国的太宰对此不解,说:“无亲则不爱,
“至仁”就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最高境界的仁爱是超越了一般亲情的——所以庄子说:“至仁无亲”;
最高境界的仁爱是无形迹、无偏私、无智巧的——所以庄子说:“天德而出宁”。
宋国的太宰对此不解,说:“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难道‘至仁’不要孝吗?”
庄子告诉他,一般的亲情,连虎和狼都有。但最高境界的仁爱比孝悌亲情要高尚得多。他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人兼忘我难。”他认为一般的孝悌仁义和忠信贞廉都是出于人的本能所必须做到的,不足于赞扬。然而最高境界的人则是:“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意思是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忘却自己的身份高贵;最为富有的是一无所有却不被一国财富所动心;最大的心愿是出于本能自然行善,对任何名誉都弃之不顾。
他通过《天道》老子的对话进一步阐明:“夫兼爱,不亦迁乎!无私焉,乃私也……天地固有常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求亡子焉?”老子认为,来说和表现自己兼爱的,一定会见异思迁不专一;说自己无私的本身就有私心。天地星辰及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生成,自然运行。我们行仁义,也应依靠自然需求去做,顺着客观要求和规律而行,又何必要刻意去标榜仁义!这岂不就像敲着锣鼓去追逃跑的人吗?
老子又说:那种为着名誉行仁义,用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态的人,违背了人的真实本性,他们无异于一个“盗贼”。
而真正的至人行仁义,老子说:“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借,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意思是,拥有天下的人奋力去争夺权柄,但又不为权所动;处于贫困却又不为财物所动。他能尊崇自然本原和人的本能去做,精神追求不受外界的困扰,心与自然和谐相通,德行自然流露,不把仁义礼乐挂在嘴上,做在表面。这就是行仁,他清心寡欲,终日对人表现出平稳、宁静、安逸而不慕虚荣,不浮躁。
按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和“绝圣弃智”的。其实不然。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老庄并不完全否认“仁义”,但是更认同更高境界的“仁义”,即“至仁”。兴许,道家比儒家看得更深远,更透彻;老庄也比孔孟的层次更高。因为儒家虽然是“仁”的创始者,但那只是一般意义的“仁”,只懂得“亲亲”、“爱人”;而道家先生们却超越了这些一般的、表面的和主观故意表现的所谓“仁爱”。他们主张自然、无形、无私、无智巧的“天德”行为。这就把孔、孟所倡导的“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不能否认,庄子所说的“至仁”要比孔子所提出的“仁爱”标准更高,境界更高,要求更高。其重点、难点、和分水岭就是“至仁无痕”。
因为“至仁无亲”并非说明庄子所提倡的最高境界的仁爱是“不要亲”,而是应“超越亲”。准确地说,是不仅要“亲亲”、“爱人”,即对家人、亲朋个人或小团体的爱,更要对天下、对国家、对自然万事万物都要倾注于真爱。老子说这种爱是“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之真,能守其本”的爱,就是无假、无私,不见利思迁,又有一定原则和遵守事物本质的仁爱。
但是不仅如此,更难以做到像庄子所说的“至仁”的,是出于自然和本能的、自觉的、悄悄的、无声无息的,不图名,不为利,不要功,不张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地去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干少说或只干不说!——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儒家所倡导的一般意义上的“仁”具有较明显的功利性。比如“学而优则仕”,孔子直截了当地要人努力去学,学好了就可以当官。还说“小人无仁”,仁只是上层人士的事,一般平民百姓不配谈仁和对人施仁。
这正是儒道两家政见的分别所在。
庄子在《天运》中设计了一段孔子与老子的故事,通过老子的劝导,对“至仁”作了形象和生动的描述。
孔子活到51岁时还没有得“道”,于是往南去求教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倘若道可以用来奉献,那么国人没有不向君王奉献的;倘若道可以奉送,那么天下没有不奉送给父母的;倘若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谁都会赶紧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倘若道可以传给子孙,那么人们都会这样做。但是这很难做到。原因是心中不自悟,道就不会停留于你。”
老子进一步解释:“名声,是公众使用的器皿,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久留,相处的时间长了,就必然会引出多种责难。”
他还说,古代的至人,对“仁”来说只是借路,对“义”来说只是暂住。来游乐于逍遥的境域,生活在简陋的境地,立身于不施与的园圃。
还说,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人,就不可以让给他利禄;以显赫为追求对象的人,就不可以给他名誉;迷恋权势的人,就不能让他执掌大权。
老子忠告孔子:怨恨、恩惠、获取、施予、谏诤、教化、生存、杀戮,这八种手段都可以教育或纠正他人的过错,但是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被物欲所诱惑和利用的人,才有资格掌握它。古人说:“正者正也”,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自己的心灵有问题,就无法打开别人的心灵。
他还形象地比喻:糠屑飞进眼睛里,看东西就模糊甚至颠倒;蚊虫叮咬,你就无法入睡。假仁假义迷惑人心,便后患无穷。你如果让天下人不丧失本性,就要依风而行,执德而阙。行仁义无须去竭力张扬,好象打着鼓去追寻逃跑的人一样。白天鹅并不是天天洗才白的;乌鸦也不是天天染才黑的。名声和荣誉都属于外在附加上去的东西,不值得张扬。泉水干涸,鱼儿在挣扎,相濡以沫而求生,与其这样,不如彼此相忘于江湖。
老子这番话何其精辟、精彩!
因此孔子得“道”了。这个“道”就是“至仁”的真谛:
仁爱应是自然的、纯洁的,无须苛求也不可滥用。凡是心被外物与私欲迷惑或污染的人,是不会有仁爱的;
仁爱不是虚荣的,它所获得的名誉是公众给的,是另类的“公共财产”,任何人无权独享和私占它;
行仁义者要在正己。“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惟有那些一身正气并使人信服的人的仁爱真心,方能洞开他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