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鬼门关
黄昏,顺着那一级级的石阶缓缓的攀登。每登三十级左右,石阶便一分为二,向两旁伸展。无论从哪边拾阶而上,大约各行七、八级,都可达到同一约二、三米见方的小平台。然后继续沿石阶向上,如此反复三次,便到了名垂青
黄昏,顺着那一级级的石阶缓缓的攀登。每登三十级左右,石阶便一分为二,向两旁伸展。无论从哪边拾阶而上,大约各行七、八级,都可达到同一约二、三米见方的小平台。然后继续沿石阶向上,如此反复三次,便到了名垂青史,但也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鬼门关了!鬼门关是长沙岳麓山脊背部的一处隘口。站在鬼门关前那个高约五、六米,呈四方形,三周拥着石栏的大石台上,上瞻一山险峰,下瞰石阶陡峭,山路一唱而三叹,让人不由得怀疑,杜夫子的千古名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是就出在这里?
与下面的小平台不同,这真正的鬼门关大石台只能从右侧石阶登上,而后见一棵奇形怪状的老石榴树欠首相迎,你便可放慢脚步歇一歇了。
石榴树在大石台中间偏后的位置,其四周的地面都是用巨大但平整的石块砌成,常人往来其上,早就出现了光滑可鉴的迹象。在石栏的边上,三周有鼓形石凳,冷气森森。夏天尚可,倘冬季到此,这真是一顿好酒菜!
但鬼门关之所以得名,并非因这石栏、石凳和石台的冷气,也非因这石榴树好像随时都会冲上来掐死你的一副模样。这时你不必问,只在这平台的中央或四周孑然默立。这里的黄昏,较山外阴沉的多,山风如轻缓而充满力量的脚步,把这石台所倚的两侧、后背上所生长的高树、青竹踩得摇摇晃晃,且一步步向这石台走来,仔细的倾听,脚步中还带着沉沉的笑声。暮色如烟霭一样流过,又像画师手中饱蘸了水份的墨笔,一层层将这山上山下轻柔的染,直至伸手不见五指!
倘因胆大,此时并不顾忌“鬼门关”三字,朝着那石榴树的后面跨出一、两步,可达一巨大石碑前。这碑不卑不亢,虽久经风雨,但仍光彩照人,不失英雄本色。就在这块碑后低矮的石凳上,掩着一个一人多高的四方形的洞口,这显然并非天工,而是人力所致。壮了胆依着那仅容一人的洞口向前,行五、六步,突然,两侧出现深不可测、高不可及的大厅状暗室,室壁人为的砌成横向格状,如学者的巨大书橱——其实那里曾经存放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全体阵亡将士的骨灰。1939-1941年,日军大举进攻长沙,掀起长沙会战。十七路军退守岳麓山以死相拼,最后全军覆没,留下几千具尸体!
你知道鬼门关之所以得名了吧?你还有一点畏惧的余寒么?
回到那大石台上,向正前方瞭望,一片黑色的树林和如在云雾深处的下山的路出现在眼前。在这里,在此时,除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外,我不会吟唱别的歌!
这时山下远远的灯火闪烁在树林的枝叶间,给你一些遥远的人间的意味。但又因这一点点远远闪烁的灯火,反使自己倍感远离了尘嚣。这台附近没有河,只有蔽在枝桠间的细长曲折的小路,溪流一样的,从山上流来,经过这石台的边上,而后又慢慢梦幻一般的流下去,直至山底——这无声的溪流,如一位终日隐在这岳麓山上的村姑,清静得很,纯真得很,也温柔得很!
一个人黄昏后到此,不免显得过于胆大了。在情调上言,也悲哀多于幽情,寂寞多于清静。所以两、三位老友,各据一张石凳,或蹲或坐,或立于其上,高声啸歌,也无所谓。因为遥远的忧郁的低吟浅唱,或悲怆激越的古战场曲,在这里都很适宜。这鬼门关的风景与夜色,是你最温存、最默契的搭档。如有一支烟在手中,当口中青烟在烟头的红火光所能照耀的范围内,始如似熟未熟的蛋清一般,扯成细细薄薄的几绺,从烟头上、从口角边飘逸而去,而后渐渐的,那蛋清般的薄纱越来越长,越散越开,如带、如网、如云,直至慢慢逃出那红光的界内,之后便是混沌如雾,它渐渐的溶于夜色,散到路上、林间,散到风之故乡去了。
你在此时此地,或许要想到神仙了。要不就会想到鬼门关上方那古麓山寺里的尼姑!此刻的古麓山寺,一定是笼在一片夜色中了,但不知夜色中那位清秀的尼姑入睡了没?倘此刻,她一个人顺着那条小路,拂着两只青衣的长袖,紧紧张张的走下山来,我该这么办呢?
1991年仲秋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